除了技藝 牙雕還留下了什么?
盡管自己的未來和牙雕的未來沒有答案,但是對于郭辰來說,牙雕留給他的并不只有技藝,更多的是一種精神。
不像一些喜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生活里的郭辰不愛穿對襟的中式服裝,也沒有拿著各種串來回盤著玩兒的習慣,更不會刻意的滿嘴舊時北京拉“排子車”才會說的京腔,他就是一位普通的80后年輕人。
但是牙雕行讓他懂得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我們有了師父,每年的三節兩壽都會去師父家謝師,這已經成了習慣。”盡管平日里屬于愛玩鬧的人,但是這些老規矩他無時不刻的在遵守著。
除了自己的師父,郭辰每年還會去拜訪80多歲的老師傅王永明。每次見面,老先生跟郭辰講的都是同樣的故事:老人年輕時在行業里的成長。及至后來,老人一張嘴,郭辰便知道他要說什么,甚至還會接個下茬兒。
起初,他也有些不耐煩,但是隨著自己在這個行業里時間長了,他的性子也變得沉穩了。“你突然會覺得有一個老人主動跟你講他過去的事情,那不是嘮叨,那是一種信任。”郭辰發覺即便每次的內容都一樣,但老人總能從這些內容里講出一些新的道理,無論做藝,還是做人。
大約2個小時的采訪結束了,郭辰又要工作了,沒有了侃侃而談,一切又歸于平靜。在車間門口,他下意識地看了一眼墻上的銘牌,上面寫著:北京市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發牌的單位是北京市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