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逐漸從搶救性保護過渡到預防性保護
壁畫空鼓、起甲、崖體風化、坍塌……1991年,年輕的王旭東來到敦煌工作。看到自然或人為因素給文物造成的損傷,他義無反顧地投身于“搶救”敦煌的工作中。
經過幾代“敦煌人”的努力,文物的病害得到了控制和改善。現在,敦煌文物保護中,起甲壁畫修復、壁畫脫鹽、空鼓壁畫修復等保護流程都形成了規范,敦煌從搶救性保護逐漸過渡到預防性保護。
據了解,目前敦煌的預防保護包括安全防范、監測預警、數字化三個方面,并建立了世界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和“數字敦煌”系統。
“在多年的保護實踐中,我們意識到,日常管理、日常監測、日常維護比主動干預更重要。”王旭東說,敦煌所有開放洞窟和重要洞窟都安裝有傳感器,用以監測莫高窟各種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變化,包括溫度、相對濕度、二氧化碳,定點定時監測大氣顆粒物和微生物活動等,并實時傳送至監測中心,一旦發現相關指標超過閾值,這個洞窟就將暫時關閉。
敦煌研究院今年將設計“深度游”項目
在保護的同時,敦煌研究院將強化敦煌石窟服務社會的職能。王旭東在采訪時透露,敦煌今年將設計特殊的深度參觀或學術考察項目,在旅游淡季讓特別喜歡敦煌藝術的公眾和專業研究人員能夠長時間、近距離觀摩研究敦煌藝術。
“這個開放的概念就是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給觀眾或專業研究人員更多時間,可以近距離地觀摩學習。”王旭東說。
由于文物保護的需要,目前很多人在參觀旺季到敦煌都只能參觀8個洞窟,且都是遠距離的“走馬觀花”。在王旭東看來,敦煌石窟是屬于全人類的文化遺產,應該提供條件,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研究中。
“只保護是不行的,我們博物館或者文化遺產管理機構要有這樣的胸懷,把學術資源充分分享出去,這是我們的使命之一。”王旭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