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主辦、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承辦的“國幣之尊藝術之美”——人民幣硬幣發行60周年全國巡展在上海圖書館舉行,展示了自1957年12月1日正式發行人民幣硬幣起,已經發行的4套流通硬幣、96個品種108枚普通紀念幣和2000余種貴金屬紀念幣。
今年12月1日是我國硬幣發行60歲“生日”。隨著近幾年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的推廣,面值偏低的硬幣逐漸淡出流通市場,但硬幣發展這60年也見證了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
1.硬幣的鼻祖是海貝
如果要用“金屬鑄造的貨幣”來定義硬幣,那么,硬幣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
貝幣曾是我國最早的原始貨幣,是錢幣的鼻祖。隨著商品交換的不斷增加,真貝供不應求,到了商朝后期,青銅冶煉技術逐步成熟,用青銅鑄造的仿銅貝出現,這是我國金屬鑄幣的開始,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硬幣。在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都出土過3000年前的銅貝。其貝面凸起,還模鑄一道貝齒,由于沒有文字,古錢幣學家稱為“無文銅貝”。
到春秋戰國時,北方地區的金屬貝還有“金貝”“銀貝”“鎏金銅貝”等,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在西方,據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古希臘呂底亞人善于經商,是世界上最早的小店鋪經營者。由于商業需要,也恰好流經此地的河流中盛產一種金銀合金,最早的金屬硬幣——有固定形狀、圖案和重量的金屬塊于公元前七世紀就在該地區產生,這被認為是西方金屬鑄幣的開始。呂底亞古國建都于薩迪斯,據說那里曾建立過造幣廠。在呂底亞被波斯人征服后,呂底亞人和移民到這一帶的希臘人仍然繼續制造金幣和銀幣,并流傳到愛琴海和希臘等地。
由各種銅合金、白銀等材質制作的金屬幣,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損、流通壽命長等優點。
如新中國首次發行的硬幣,就是由鋁鎳合金打造而成,很多人都親切地稱之為鋼镚兒、大镚兒、镚子等。
殊不知,小小一枚硬幣,要經歷模具設計與制作以及制造生產兩大環節十多道工序才能“誕生”。
拿我國1元的硬幣來說,在制造環節,“鎳包鋼”的坯餅經過壓印機后,壓印上花紋圖案,“美容”之后經過傳送帶進入在線機檢設備進行產品質量判定,包括圖案是否清晰飽滿、正背模是否對正等,不合格的產品會被剔除,合格的進入自動封包線進行包卷、塑封、裝箱打包。
而硬幣設計、模具制作是造幣前的必備環節。上海造幣有限公司高級工藝美術師余敏,是我國第四套人民幣中1元牡丹硬幣原模的雕刻者。他曾回憶道,當時首次采用“鎳包鋼”這種新材料時,根據設計圖稿做成的立體浮雕在油土模、石膏模上要經過反復修改,從開始到最后完成大概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其中,最難把握浮雕的高度,只能控制在1毫米的10%。
2.硬幣用場各國大不同
小面額貨幣硬幣化,是各國普遍采用的做法。
在全球不少國家,硬幣與紙幣發行分別由兩個機構執行。如美國的硬幣,是由財政部負責鑄造,所有鑄造成本由財政部承擔;加拿大的硬幣則由獨立的硬幣鑄造局來負責鑄造。這樣可以有獨立預算來支持鑄幣成本,使硬幣鑄造、流通配套設施得到很好維護,進而實現完全根據社會使用需求來進行硬幣供給。
相關資料顯示,美國人均擁有硬幣數量高達800枚以上;日本人均有700枚左右;而我國人均擁有硬幣量不足80枚。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力推小面額貨幣硬幣化,決定今后1元以內的貨幣要以硬幣為主。中國《金融時報》曾就我國如何借鑒國外央行對硬幣發行、流通管理的經驗和做法做過詳細報道。
硬幣在各國的用場也大不同。
在英國倫敦坐公共汽車必須得準備好硬幣,如果你拿出紙幣,沒準會遭到全車人的白眼。
日本人非常習慣使用硬幣,大多數人使用的錢包都有零錢袋。在日本有些小商品的價格很低,用低額硬幣可以購買,比如孩子們的零食有5日元的、10日元的。而且5日元在日本有特殊的意義,其日文發音和“緣分”的“緣”相同,所以很多人去寺廟許愿投幣的時候都投5日元。
澳大利亞人多多少少會在褲兜里揣幾個硬幣,這與幣值系統有關。在澳大利亞,最低面值的紙幣是5塊錢,而5塊錢以下都是硬幣,包括2塊錢、1塊錢、5毛錢和1毛錢,在澳大利亞消費時通常10塊錢以下會使用現鈔,而在10塊錢以上大家更喜歡刷卡。
泰國硬幣分為六種,最常用的是10銖和1銖。由于幣種繁多,每次出門只要花錢就會找回一堆硬幣。時間一長,許多人家里硬幣成堆,又懶得扛出門花,成了不折不扣的“雞肋”。
在我國,硬幣流通狀況存在“南北差異”。比如,一些南方城市如江浙滬一帶、河北、江西、沈陽、深圳等地習慣使用硬幣;而北京、天津、廣州、福建、山西、海南、新疆等地,硬幣則“不太受待見”。
3.全球人都好扔硬幣祈福
扔硬幣祈福,究竟是從何時何地相傳下來的習俗難以考證,但直至今日仍是全世界人民都喜歡的“許愿”方式之一。
扔硬幣這個習俗,在國外也已流傳多年。甚至還有人提出,扔硬幣的傳統或許起源于古歐洲對飲用水的向往。古代中國人選擇用牲畜祭祀,而古歐洲人則是在他們的水源附近建造神像,因為當時找到可飲用水源并非易事,因此很多歐洲部落都認為,有清水的區域是神的恩賜,他們希望神能保佑賴以生存的水源不枯竭。于是,人們在井邊或噴泉處拋一枚硬幣,送出祈禱——這就是早期版本的許愿。
在英國諾森伯蘭郡的一處水井里,工作人員就曾發現過1.6萬枚不同時代的羅馬帝國硬幣,據說是當地人用來祈求泉水女神的護佑。
說到扔硬幣許愿,必須要說到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的特萊維噴泉。該噴泉建成于1762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噴泉之一,又稱“少女噴泉”。它還有一個更為著名的名字——“許愿池”。雖然羅馬有很多歷史更悠久的噴泉,但始終以許愿池知名度最高,最得游客歡心。使其成為世界人民的祈福圣地,主要得益于兩部電影——《羅馬之戀》和《羅馬假日》,電影的熱映讓這座噴泉火遍了全世界。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僅2016年拋入池中的硬幣就有140萬歐元,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意大利有關機構定期收集“許愿幣”,用于維修噴泉或者捐給慈善事業。
投硬幣祈福大多是為了討個好彩頭。然而,扔過硬幣后,能否真的實現心中所愿呢?一些“奇葩”的投幣祈福,也屢遭詬病。
前不久,一位八旬老太往飛機發動機里扔了一把硬幣,致使飛機延誤。而原因讓人哭笑不得:為了祈求飛行平安……
泰國海邊小鎮一座水池被游客們當作許愿池投入了大量硬幣,一只在池中生活了多年的綠海龜,默默地吞食了游客們投入池中的“許愿幣”,生生將其腹部的側殼擠裂。在被送往獸醫院接受救治后,獸醫生們才發現這只海龜竟然吞下了915枚硬幣,雖然通過手術取出了硬幣,但最終這只海龜因為嚴重的腸胃問題而死去。
4.淡出后仍然是“寵兒”
隨著信用卡的普及以及近年來移動支付的發展,一些國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硬幣逐漸淡出流通市場的現狀。
美國運輸安全局的數據顯示,過機場安檢時,不少人會把兜里的零錢硬幣遺忘或留在安檢筐里,不再要回。全美機場僅2015年一年就累計收到超過76萬美元的硬幣,將近500萬元人民幣;而過去8年里共計430萬美元就這樣被人隨手丟入安檢筐中。
硬幣雖然漸漸淡出市場,但在很多領域仍然是“寵兒”。
除了投資價值外,硬幣本身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也難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硬幣就是用“本土”符號鑄刻成的微型浮雕,各國都是集中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優秀的工匠來制造。
近200年來,世界上約有1200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發行過硬幣,至今仍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各類硬幣,數量浩如煙海。仔細端詳各種硬幣,除了常見的圓形,還有三角形、方形等,上面的圖案無論是國王、總統、民族英雄、科學家、藝術家,還是國徽、動植物、風景名勝,都蘊藏著政治、經濟、歷史、地理、藝術、風俗等各種信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每個硬幣文字、圖案的背后,可能還附帶千千萬萬個故事,使收藏者不知不覺步入世界知識的殿堂。
此外,硬幣本身面值不高,“不值錢”的特性在世界各地還衍生出五花八門的作用。
在英國,小小的硬幣更是孩子們心目中最渴望的“贊”。原來,傳說孩子換牙期間,晚上睡覺前把掉下的乳牙塞到枕下,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在枕頭下能發現一枚閃亮的一英鎊硬幣,這是“牙齒精靈”帶走乳牙后留下的。拿走牙齒和留下錢幣的當然不是什么精靈,而是家長。但有時家長們也不會馬上留下硬幣,只留下一封“牙齒精靈”寫的信,建議孩子要立即認真刷牙,否則就得不到硬幣,很多孩子自此愛上了刷牙。
硬幣還可能成為一種別出心裁的裝飾材料。一對英國父子為了讓新建車庫的地面顯得特別,決定用面值2便士的硬幣鋪裝地面。鋪滿5米見方的車庫地面大約需要3.37萬枚硬幣,總面值674英鎊。鋪裝時,他們也不是簡單地把硬幣一個個粘上,而是給一部分做拋光處理,把它們放在可樂中浸泡,然后用水沖洗后擦干,用這些锃亮的硬幣和其他發烏的硬幣組合成呈現出明暗對比效果的幾何圖案。
延伸閱讀
新中國四套硬幣“講述”時代故事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總共發行了四套人民幣流通硬幣。那些大大小小的鋼镚兒,曾給幾代人帶來了溫暖回憶——那時候,很多孩子都有把平常省吃儉用的鋼镚兒小心翼翼地放入存錢罐里的習慣,搖一搖,聽著罐子里“嘩啦嘩啦”的響聲,無異于一場動聽的交響樂。
第一套人民幣系列中并未規劃生產硬幣,在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中,首次發行了包括壹分、貳分、伍分三種面額在內的硬幣,這又被稱為“硬分幣”,雖然面值不大,卻是我國流通使用時間最長的硬幣,“花甲”之年還未“退休”,目前仍在發行流通。1957年發行這套硬幣時,正值我國經濟實力薄弱期,鋁制分幣的鑄造與發行是人民幣發行的重要印記,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見證。
時至今日,單就市場價值而言,一分錢的幣值無法與當年同日而語,甚至掉在地上都鮮有人彎腰去撿。就連在菜市場買菜,商販們多是以元為結算單位,幾分錢乃至幾角錢都可以忽略不計。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分錢能買到兩三塊水果糖或一小盒火柴,或幾張信紙,或針頭線腦……這讓收入微薄的人們無法不“分分計較”。
1980年4月15日,我國第三套人民幣中的硬幣發行,有壹角、貳角、伍角、壹圓四種面額,壹圓硬幣背面采用長城圖案,因此又被稱為“長城幣”。該套硬幣于2000年7月1日停止在市場流通,是目前我國唯一停止流通的硬幣,由于其產量少,流通時間短,物以稀為貴的“長城幣”一直是收藏市場的“網紅”,市場價格較高。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鋁分幣在市場上的流通地位漸弱,而“長城幣”又多沉淀于收藏領域,于是,1992年和2000年又先后發行了兩套硬幣。第三套的設計首次采用了花卉圖案,1角、5角、1元背面主景圖案分別為菊花、梅花和牡丹花,業內俗稱“老三花”。其中,1元硬幣采用鋼芯鍍鎳材料,開啟了我國大規模使用該材料的制幣史。而第四套硬幣的正面則首次采用“中國人民銀行”行名,1角、5角、1元背面圖案分別為蘭花、荷花和菊花,這套硬幣也被稱為“新三花”。
感動瞬間
“一分錢爺爺”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這首膾炙人口的兒歌,當年曾風靡全國。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的創作者就是國家一級作曲家潘振聲。20世紀50年代,潘振聲在寧夏一所學校擔任少先隊大隊輔導員。那時,他辦公桌上的大頭針小盒內,經常堆滿了孩子們交來的一分、兩分硬幣,孩子們拾金不昧的行為讓他感動。而當年在學校附近有位交通民警,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每天都護送孩子們過馬路,懂事的孩子也總是不忘說:“叔叔,再見!”這一幕幕情景經常縈繞在潘振聲的心頭,也激起了他為孩子們寫歌的念頭。
1965年的一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小喇叭》節目組向潘振聲約稿,請他寫一首贊揚“好孩子”的歌。潘振聲很快又想到那些溫馨的場景。此時正是硬幣在社會上大量流通的時候,聯想到孩子們的拾金不昧和與警察叔叔告別的情形,便創作了這首歌曲。這首兒歌經過廣播電臺播放,迅速飛向了大江南北,幾代兒童的心靈都受到了這首兒歌的滋潤和啟迪。
后來,經國家文物部門鑒定,《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的手稿、曲譜被評為“現代革命一級文物”,潘振聲生前將其贈予上海公安博物館。“一分錢爺爺”的稱呼也由此而來。
匪夷所思
“世界最安全硬幣”呈12邊形
英國新版1英鎊硬幣開始流通,因采用先進防偽技術,極難偽造而號稱“世界最安全硬幣”。
新的1英鎊硬幣是1983年以來首度改款,與舊款相比略大,但更薄、更輕。新硬幣12邊形,取代了過去的圓形,因此更難偽造,更容易辨識。硬幣上的女王頭像中含隱形防偽標志,只有在皇家造幣廠的特殊鑒定設備上才能顯現。新硬幣刻有類似全息圖像的“潛在圖像”,在硬幣被轉動時交替呈現阿拉伯數字1和英鎊標志。報道稱,新硬幣正面是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肖像,反面圖案由四個元素組成,從左到右分別有象征英格蘭的玫瑰、蘇格蘭的薊、威爾士的韭蔥和北愛爾蘭的三葉草,代表了英國的四個構成國。
而這個反面圖案竟是出自一名普通中學生之手——15歲少年戴維。他在設計比賽中擊敗了全國其他6000名選手。
歷史趣聞
過年餃子里包硬幣
春節吃餃子,很多北方地區都有在餃子里包硬幣的傳統習俗。
每到大年三十包餃子的時候,把硬幣放在一個或幾個餃子里,誰吃到帶硬幣的餃子,就預示著他在新一年中會好運相伴、財源廣進。據說,這是來自于農耕文明時,勞動者對于新的一年財富的美好祈愿。
民俗專家介紹,這個寓意吉祥的習俗還有一個小故事。相傳,清末每年大年三十,慈禧太后都要領著皇后和眾嬪妃們一起包餃子,當然主要是太監和宮女代勞,意為“捏住小人的嘴”,讓他們再也不能胡說八道。為取“美滿”之意,這鍋餃子里,有四個必須包入小金元寶。機靈的太監為了取悅慈禧,特意記住那些“含金”餃子,煮熟撈起后直接奉上。慈禧每次吃完四個帶有金元寶的餃子后,便對下人加以賞賜。但有一年,她只吃到了三只金元寶,未免感到晦氣。原來,剩下那只元寶讓皇后無意中吃到,她沒敢聲張,悄悄叫來管事太監,太監又把元寶偷偷放進鍋了,然后對大家說,也許是餃子“掙”了,把元寶掉在鍋里了。拿笊籬一撈,果然撈出了元寶,慈禧才算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