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傅榆翔的雕塑作品“移民外星人”(局部)。
上周末,在南方科技大學的校園里,悄悄“降臨”了一群“外星人”——他們有著類似人類細長的身體,長著不成比例的腦袋和寬大的面頰,巨大的眼睛似乎要從眼眶里跳出來,卻基本沒有什么表情,沒有象征男女的器官……
別擔心,他們只是重慶畫院跨界藝術家傅榆翔的“移民外星人”雕塑作品。此次展出是“移民外星人”全球巡回展覽的第四站。與此同時,國內首家研究想象力開發、未來預測,以及科普和科幻創作發展的一個跨學科研究機構——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也正式在南方科技大學成立。
在中心揭牌當天,在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巖的主持下,《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科幻電影學者西夏、藝術家傅榆翔、景觀建筑師唐克揚、材料科學家汪宏等人齊聚一堂,暢談想象力與未來世界的可能性。另外,傅榆翔、汪宏與唐克揚等也分別發表主題演講,暢談了藝術家眼中的外星人、科學家眼中的未來城和建筑師眼中的創意生活到底具有怎樣的樣貌。
“超現實”的移民外星人
在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傅榆翔的“移民外星人”首度面世。這些異形雕塑毫無違和感地融入威尼斯城市展覽的空間,并迅速獲得公眾和媒體的青睞,并被定格在數以萬計游客的記憶和照片里,快速散播到全世界。而深圳則是這些“外星人”回到中國的第一站。
傅榆翔解讀,這個作品采用了“超現實”的手法,通過“移民外星人”隱喻人類當前和未來的困境和出路。與許多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外星人相似,這些作品事實上也幻構了那些來自圖像、影視以及文字描繪的外星人,集合了他們的意象與原型特征。
傅榆翔介紹,他創作的初衷并非只是讓參觀者欣賞作品,而是邀請觀眾參與其中。比如在這群外星人中,領隊的是一只巨大的穿著航天服的猩猩,神情莊嚴,左手卻溫柔地牽著一個類似女外星人的手,肩膀上坐著一個孩子,頭像克隆了傅榆翔本人,而身體又是嬰兒。傅榆翔說,這體現了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并希望借此來提醒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類應該有所反思。
昨天的夢想,今天的希望,明天的現實
與藝術家刻畫外來物種的方式不同,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汪宏教授,從技術的層面,為大家描繪了一幅未來太空城的藍圖。她以第11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建筑師馬巖松、黨群等人提出的“移動中國城”概念為出發點,探索未來太空城將面臨的現代科學與技術的挑戰。“誰也沒想到凡爾納在《海底兩萬里》描寫的‘鸚鵡螺號’能成為現實,而在當年‘現代火箭技術之父’戈達德提出火箭能實現人類上太空的夢想時,不少科學家還對之嗤之以鼻?!蓖艉暾J為,想象力是永遠不夠的,她以戈達德的名言鼓舞現場觀眾——“昨天的夢想就是今天的希望、明天的現實”。
作為景觀設計師的唐克揚則將觀眾的視角從遙遠的太空拉回到日常生活。在他看來,想象力就是人們在面對一張白紙時的“腦洞”,這也恰好是中國目前最珍稀的東西。同樣身為南方科技大學的教授,唐克揚常常思考如何在教育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打開想象力之門最重要的就是興趣,盡管其中有些天賦的因素,但思維亦是可以培養的?!?/p>
作為國內著名的“科幻掘金人”,姚海軍談到了目前中國科幻文學的現狀。他認為,現在中國科幻的基礎還很薄弱,對于新作者的培養也需要更多的平臺、機制及組織共同努力。“如果要和歐美比頂尖的科幻作家,我們還只有一個劉慈欣,所以這個群體目前還很弱小,未來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倍劶叭绾巫鲆粋€更有想象力的人,姚海軍指出,如果沒有對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就是奢談。他跳開科幻作品,舉薦了日本園藝家柳宗民的《雜草記》,稱其不僅描述了每一株普通雜草的獨特與不凡,更在其中融入了鄉土人情?!昂闷嫘牟恢槐憩F在高大上的事物,還體現在對路邊花花草草的關注中。”姚海軍說。
推進想象與科學的連接
作為國內首個科學與想象力研究中心,正如其名字所示,該中心依托了南方科技大學獨特的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學科基礎,是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下屬專門研究想象力開發、未來預測以及科普和科幻創作發展的一個跨學科研究機構。該中心如偶然造訪的“外星人”一般,試圖在人們平靜的日常生活中激起想象力的火花,推進想象與科學的連接。南方科技大學人文中心主任陳躍紅在中心揭幕當天表示,該中心的建立是一個重要標志,當今中國人對美好未來生活的渴求,對優秀科普科幻作品的期待,對科技創新的熱望,都將落實到這個研發載體的行動之上。
除了給學生提供富于特色的人文教育,整合科技、文化、文學、藝術、教育等領域的相關力量,科學與想象力研究中心還將通過專案分析、人才培養、相關作品創作、研究報告發布等方式影響社會的認知和科學的發展。南方科技大學人文中心教授吳巖表示:“科學與想象力研究中心將竭盡全力跨越文學藝術與科學技術的鴻溝,盡力實現深度整合,在提供新的創意資源的同時,未來也會自主研發社會所需要的各種想象力產品,推進科幻小說和影視、電子游戲和VR、主題公園和科技特色小鎮的建設等?!备灿谏钲跐夂竦膭撘鈩撔挛幕?,這個中心的成立能給深圳的創新帶來怎樣的推力,讓我們拭目以待。(記者 羅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