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鈴森的作品《永劫回歸-Infinity》。
提到“未來”,人們的通俗認知往往指向尚未發生的事件,一場融合科技和藝術理念的跨國藝術設計展覽,或許將打破你對“未來”的理解。由華僑城創意文化園主辦的“現在的未來不是將來”2017 OCT-LOFT創意節,日前在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正式揭開帷幕。
本屆OCT-LOFT創意節由創意品項擔任策展團隊,以“現在的未來不是將來”為主題,邀請了來自中國、美國、荷蘭、澳大利亞、英國的12個(組)藝術家/設計師共同參與。在為期3個月的展期里,包含展覽、講座、工作坊等一系列的活動將與公眾見面,以藝術設計為媒介,呈現和探討科技與創意的融合以及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OCT-LOFT創意節從2007年創辦,10年間,每屆都從創意設計的某個領域出發,探討與呈現該領域最新的面貌。為期三個月的2017 OCT-LOFT創意節活動,有對基因技術、大數據、VR等當下熱點詞匯的直觀呈現,試圖通過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描繪未來可能的形態。同時本屆創意節也反觀曾被認為是“將來”的現在,以此回應“現在的未來并不是將來”這一主題。如果未來不可斷言,那是否還有必要在這里探討未來?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相信,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的,不僅是對現實的認知,還有我們腦中虛構的未來。”主辦方在開幕式上表示,期望2017年的OCT-LOFT創意節,在面向公眾、指向未來的同時,也能回歸自我。
那么,我們不禁要提出疑問:包括基因技術、大數據算法、人工智能等等當下熱點究竟在何種程度、哪個層面上影響甚至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對此疑問,展覽引而不發,而是將實踐者們對此問題的探討,通過視覺表現與感官感受呈現在觀眾面前,意圖在對話中梳理對未知未來的已知,從而整體地討論未來的構成。此次展覽旨在擺脫人們對于未來的臆想,嘗試重塑“未來”與“未知”于當下的意義。
據策展團隊介紹,本屆創意節的策展主題可以細分為5組概念:
“數字化”
第一組是“數字化”,它奠定了信息化時代的基礎,如今愈發深入影響到普通人的思維過程。這組概念的代表藝術家是羅斯·曼寧、理查德·威赫。理查德·威赫的《電波造筑》,是一個特定的ios和Android應用程序,通過設備與電波進行交互,屏幕上顯示出變化的圖形,即是生活中無形的無線信號,為觀者量化出可見的實時數字景觀。
“后人類”
在“后人類”這組概念中,是對當下人類存在狀態的判斷或基于既有技術對人類未來形態的展望,代表藝術家是秦鈴森和弗蘭克·哈弗曼斯。弗蘭克·哈弗曼斯的作品是以重慶曾經特有的勞動力“棒棒”和城市之間的關系來創作的。城市化讓機械代替人力,“棒棒”也在快速消失著。
“虛擬/現實”
而在“虛擬/現實”部分,當下的經驗往復于虛擬/現實兩者的界面上下,兩者的混同,既是一種技術結果,亦成為當下實踐的初始環境。麥瑪·奧塔肯的虛擬現實藝術作品《戰》,分別向觀眾的兩只眼睛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圖像,導致形成雙目對抗的現象。觀眾所感知到的兩幅圖像中的哪一幅,如何和何時交替取決于觀眾的生理狀況。每個人都將看到一些獨特的東西。
“視覺介入”
而在“視覺介入”部分,當下藝術家的工作方式,以廣泛的視覺形態作為坐標,強調“觀看”作為一種行動。代表藝術家有應歆珣、蘇五口和上官喆、郝振瀚等。
“生命政治”
“生命政治”這組概念,其含義來自福柯所說的“一種新的權力技術”,藝術家對于此概念的回應著眼于將宏觀出發的系統性批判,呈現在具體的創作姿態中。對未來的臆想在此批評視野內,重構、重組,并激發新的行動。比如希瑟·杜威·哈格堡的《DNA》,在DNA可以被隨時監測到的未來,藝術家提供了一些抵制基因監測的DIY技術。此外,在《隱形術》作品中,藝術家甚至提供了清理噴霧,可以刪除人們在公開場合下遺留的99.5%的DNA,從而防止DNA數據被黑客攻擊、偽造。
這五組概念,都指向本屆創意節的核心概念:未來/未知。未來可提供且能被我們把握的未知,并取決于我們現有的已知。換言之,未來雖未到來,但已可見。
虛擬已成為未來的基本面向,而構筑我們想象中未來的基本單元便是數字。巴特·赫斯基于“數字人工制品”的概念在數字化身體與類身體數據兩者之間展開實踐;而人類的數據化模型——脫氧核糖核酸(DNA)恰是希瑟·杜威·哈格堡的核心操作界面。對生命政治的批判方興未艾,而另一方面,在利亞姆·揚使用無人機技術拍攝的錄像視頻中,工具儼然上升為理性之代表物。
更為重要的是,在創意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與趣味、產業助推力,進而綿延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前提下,整體項目基于以下設問:現在的人如何通過創意重塑自身的主體性,未來的人如何通過創意找到新的主體性?由此設問,策展團隊強調出“現在的未來不是將來”與發生地華僑城創意文化園(OCT-LOFT)之間的本地聯系,引入人本科技作為創意文化園升級延展的引擎。(記者 謝晨星/文 高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