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波作品《殘缺的溫度-2》(前)和沈瑞筠作品《向前進》(后)。
筍崗清水河片區,自上世紀80年代初依托廣深鐵路深圳北站建設發展起步,曾是深圳開發最早、規模最大的公共倉儲群區,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被譽為“中國第一倉”。
如今,廢棄的清水河鐵路已經變成了開放的景觀,沿著鐵路,規劃出鐵路開放空間、倉儲空間、車庫空間等展覽區域,打造一個“鐵軌漫步”的文藝區域,并與城中村的開放公共空間、轉運庫房、商業集市和新建物業共同構成了城市的新型“容器”。
日前,2017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羅湖分展場大型群展“深圳工業站”,在羅湖區北部清水河片區深圳工業站揭開序幕。開幕式上,一輛綠皮火車從筍崗緩緩駛入清水河的“深圳工業站”,車上的嘉賓們步出車廂,一起過了把懷舊的癮。
曾經的“中國第一倉”
此次羅湖分展場的展覽主題為“深圳工業站”,巧妙地與展覽所在場地同名,一方面回應了本屆雙年展“城市共生”的概念,一方面也凸顯了工業站作為歷史和當今城市更新的縮影。
“深圳工業站”曾是深圳倉儲物流的重要集散地,歷史上作為供港物資在國內的最后一個中轉站。上世紀90年代,工業站管理著7條股道再加上延伸線及各倉庫支線,總里程達30公里的專用線,發揮著“深圳交通生命線”作用,承擔了整個深圳地區的建材能源、食品、外貿等生活物資的輸送重擔,為深圳的建設發展,以及供港物資的運輸調度保障,都作出了卓越貢獻。
隨著筍崗倉庫區功能改變及公路體系的完善,加上平南、鹽田、平湖車站的陸續建成,鐵路運量衰減嚴重,之后倉鐵專用線結束了運輸使命,鐵路貨場途經區域日漸蕭條荒涼,鐵軌銹跡斑斑,連自生植物都在廢棄鐵軌間開始了頑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