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軍在創作中。 陳佳明 攝
廣軍作品《夕照》
日前,一場以“傾聽——走進廣軍先生的藝術世界”為主題的藝術講座在觀瀾版畫基地舉行,講座吸引了來自深圳各專業院校、中小學、培訓機構及文化企業的版畫愛好者前來聆聽,一席精彩的演講,一次近距離與版畫大家的接觸,讓現場的“廣粉”受益良多。這是深圳觀瀾版畫基地2018年重點推出的文化惠民項目“名家藝壇”的首場講座。
廣軍是我國著名版畫家,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導、中國美協版畫藝術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國家畫院版畫院執行院長。他不僅是中國絲網版畫的奠基者,還是最早參與觀瀾版畫基地創建的學術顧問之一,也是首屆中國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的策展人。無論于中國版畫還是觀瀾版畫基地,他都是一位權威的述說者。
少年從藝
歷經時代變遷
廣軍1938年生于沈陽,少年求學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64年畢業于中央美院版畫系。1980年自中央美院版畫研究生班畢業并留校任教。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歷經社會和藝術環境的變遷。他深深地懷念1950年代初期那時的先生風范,那時的師生情誼;也深刻地反思幾十年來國內藝術觀念變遷與發展。
廣軍認為,自己的藝術創作真正開啟于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觀念的開放與進步,藝術家逐漸掙脫觀念的禁錮,回歸藝術本來的屬性。
廣軍是承上啟下的一代,經歷過藝術的禁錮與解放的過程,特別是經歷了1980年代中期風起云涌的藝術思潮。他是那個時代不多的有著開放藝術理念的畫家,所以他的繪畫里,充滿著同代藝術家少有的探索性和實驗性。他的作品多變形夸張,實虛變幻,追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意境。他在創作中一直在追求和尋找自己獨有的繪畫語言,將自己的人生修為和精神追求熔鑄其間。
絕不去臨摹自然
藝術到底是什么呢,廣軍認為,藝術就是“有意思的形式”。他自己一生都在追求某種“形式”,“用藝術的語言說我想說的話”。
在廣軍看來,藝術的形式與想法是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元素,而技法乃至材料才是第二位。
很早以前,廣軍就為自己立下誓言:我絕不去臨摹自然形態,絕不會把照片畫成畫。他在創作里總是將自然形態改造,從其中跳脫出來,讓自己真正進入自由的藝術創作的狀態。
除了熱愛版畫,廣軍也對油畫、國畫乃至雕塑都多有涉獵,生平的第一個展覽是油畫展覽。他說,要將每一個畫種的本體語言發揮到極致,“我畫油畫一定不是畫照片,要用油畫的語言,如果像照片,那還要油畫干嘛呢。”
廣軍痛陳當下院校美術教育的弊端:“我們的美術教育往往培養出一只只會畫畫的手,而不是會思考的腦袋。”他認為,過于強調基礎和技法的教育,往往導致學生思想的貧乏和創造力的缺失。“本科生四年,畫得像了,但仍然不是藝術家。”“藝術家要有自己的奇思妙想,不要在素描和色彩的一棵樹上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