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首頁>經營中心頻道>藝術>焦點>

他讓文物“活”過來 “活”得更好更長久

他讓文物“活”過來 “活”得更好更長久

分享

如今,他來到了深圳,成為了南方科技大學的一名講座教授,從黃土地到南國,從考古野外一線工作到課堂、實驗室,他始終致力于讓文物“活”起來。

?

最近,中央電視臺一檔講述博物館文物前世今生故事的文化節目《國家寶藏》火了,這個節目除了讓觀眾走近文物,也讓大家認識了許多在文物發掘和保護背后默默無聞、兢兢業業的考古學者。在第三期節目中出現的“殷墟第三代考古人”唐際根,曾經扎根安陽二十余年,他跟隨“喚醒”婦好墓的女考古學家鄭振香的腳步,主持了安陽殷墟的發掘與研究工作;他帶領安陽考古隊發現了商代中期的洹北商城,完善了商王朝的編年框架;他歷經8年促成了安陽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并一手策劃殷墟博物館的建立……如今,他來到了深圳,成為了南方科技大學的一名講座教授,從黃土地到南國,從考古野外一線工作到課堂、實驗室,他始終致力于讓文物“活”起來。

人物:唐際根

職業:考古學家

行業特點:考古學家是專門從事挖掘古跡、古生物化石等一些與地層有關或是與古代歷史文化有關的學者,是運用考古學知識進行研究的專家。考古學家與只研究歷史記載、歷史文物的歷史學家不同,他們通過研究遠古生物的遺留物、現存可能的史前地貌、自然演變結果等對沒有歷史記載的史前文化也進行研究。

感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我們的工作就是讓古代的文物遺產服務當今社會。”

國寶鴞尊原本是一對

《國家寶藏》第三期節目中,一只“三千多歲,萌萌的,愛喝酒的貓頭鷹”婦好鴞尊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它引出了兩代“國寶守護人”鄭振香和唐際根的故事。

1982年,生長在江西的唐際根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后,他來到河南安陽,跟隨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鄭振香實習。1976年,鄭振香主持發現了商代婦好墓,發掘出大量珍貴文物,20年后的1996年,唐際根接過老師手中重任,主持了安陽殷墟的發掘與研究工作,成為“殷墟第三代考古人”。

節目中,僅僅展示了一尊婦好鴞尊便讓觀眾對婦好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然而實際上在20平方米的婦好墓里,僅出土的各種隨葬青銅容器就達200多件,其中有銘文的190件,而這190件中又有109件青銅器鑄造了“婦好”或“好”的銘文。而且,“婦好鴞尊原本是一對。”唐際根說道。

鄭振香發現了婦好墓,確認了墓主人的名字、性別和身份,從而使三千年前的傳奇女子不只是神秘地存在于甲骨文中。然而,伴隨著婦好埋入地下的青銅器,是婦好活著還是死后做的,誰做的?墓葬中為何還出土了很多年代早于商王朝的文物?更多疑問則交給了唐際根這一代人去解讀。

在他看來,婦好鴞尊應該是婦好生前鑄造。三千年前的婦好鴞尊不是今天綠銹斑駁的樣子,而是像黃金般燦爛。雖然不能完全排除它是婦好找人打造的,但偶數相配的鴞尊,更有可能是她的丈夫武丁送給婦好的充滿愛意的專屬銅器。

唐際根還認為婦好“喜歡玉器”“喜歡古董”。唐際根常常受邀作關于婦好墓的講座,他喜歡讓大家看婦好墓中出土的一件玲瓏小巧的玉象照片。玉象身上溫潤的油脂光澤,很可能是當年婦好把玩留下的痕跡。婦好墓出土的勾云玉佩、以及那只著名的減地琢磨(注:一種雕刻方式)而成的玉鳳,其實都是比婦好所處年代還早千年以上的“古董”。

完善商代歷史框架的遺址

婦好和婦好鴞尊的故事,都離不開商王朝。而商王朝歷史的構建,離不開唐際根長期工作的安陽殷墟,更得益于他和考古隊無意中發現的洹北商城。

司馬遷的《史記》用3600多個字簡單記錄了商王朝的歷史輪廓。司馬遷之后的兩千余年,人們對這個偉大王朝的了解知之甚少。截止到上世紀7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有關商王朝歷史的編年框架。這個框架中,安陽殷墟等同于商代晚期,而略晚于安陽殷墟發現的鄭州商城遺址被定為商代早期。這一編年框架曾經被學術界廣泛采納,但年紀輕輕的唐際根居然以一篇碩士論文對這一編年框架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考古學界描述的“商代早期”和“商代晚期”并未囊括全部的商王朝歷史,在這兩個階段之間應該還有一個“商代中期”。而商代中期的考古遺存,應該到“豫北冀南”去尋找。

為驗證自己的理論,上世紀90年代,唐際根帶領一支考古隊,在河南安陽和河北邯鄲一帶進行田野調查。他們常常從一個村步行到另一個村,提著編織袋,一路撿陶片,同時用洛陽鏟進行鉆探。1999年,一位同事按照唐際根的設定路線,領著探工去安陽市西北郊鉆探,結果載人的汽車半路沒油了。趁司機提著油壺去找油期間,幾個技師閑得無聊,就在停車的地方隨意拿洛陽鏟打了幾鏟,意外打到商代的城墻上。臨時到北京送人的唐際根聽到消息,趕緊坐夜里的臥鋪車趕回安陽,下車時興奮又急切,居然一只腳錯穿了別人的鞋。

沿著發現的城墻線索,唐際根的考古隊追加了兩個月的勘探,終于在隆冬降臨之前,把埋藏在地下的整座商代城址的輪廓找出來了——這便是后來被稱為“洹北商城”的商中期都邑。洹北商城的發現,證實了唐際根的理論,把過去商王朝早、晚兩期的框架,變成了早中晚三期的框架。

一輩子能發掘出一座古城,已是考古學家夢寐以求的事,但唐際根并未止步于此。洹北商城與殷墟緊密相連,略有重疊,都是商王朝留給后人的珍貴文化遺產。為了保護這份文化遺產,唐際根隨后開始推動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主持了殷墟博物苑的籌建,并促成了珍藏在國家博物館與婦好同時代的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重回安陽展出。2006年,殷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南下繼續開展文物保護事業

今年53歲的唐際根,人生的一半時間花在安陽,但是2017年8月,他卻南下深圳,加盟了南方科技大學社科中心,成了南方科技大學的講座教授。

在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了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多年來唐際根所做的,正是這樣的工作。他從地底下挖掘出的一件件文物,豐富著人們對歷史的認識;不管是授課、講座,還是策劃展覽、上節目,唐際根親身講述,都盡可能讓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活”起來。對他來說,文物就是知識的源泉,但是,他也有遺憾。這些年,考古隊挖掘出來的馬車,一輛輛都出了問題;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許多也長出了粉狀銹。粉狀銹對于青銅器來說,猶如人類的癌癥,“患病”的青銅器似乎注定要銹蝕成粉末,永遠消失在這個世上。所以他意識到,發掘雖然很重要,但是文物、遺址如何保存、如何再利用也同等重要。

唐際根選擇南科大,正是出于文物保護的目的。他說,南科大具有三大優勢,即觀念創新優勢,學科配置優勢和實驗設備優勢。他希望利用這些優勢,選擇社會需求迫切、科研難度大的文物保護課題,與南科大其他優秀科學家一道攻關,為文物保護事業出力。

此次南下,唐際根帶來了一輛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作為科研標本存放于“南方科技大學文化遺產實驗室”。當年的婦好,正是乘坐同樣結構的馬車出行的。

這輛還帶著黃土的馬車距今已經3200年,當年作為陪葬品被埋于地下。馬車兩輪之間軌距為2.4米,前后長度在3.6米左右,每個車輪有18根幅條,約有1.6米高。黃土中可清晰看見兩匹馬和一名陪葬人的完整骨骼。唐際根介紹,這輛馬車的主人是商王朝的貴族,地位相當于當時的族長或更高。在將馬車上的青銅器替換后,這輛馬車被分割成三塊打包,經過兩天兩夜從安陽運到了深圳。隨車前來的還有唐際根準備的50包埋藏馬車的黃土,他需要用這些黃土進行大量實驗,找到一個加固馬車的方法,將它從黃土中剝離。他還希望召集對此感興趣的師生對兩匹馬和陪葬人進行研究,比如找到保護骨骼的方法,并通過對馬骨的DNA研究判定馬的顏色。除了這輛馬車之外,唐際根還設計了多個文物研究課題。

如果說,唐際根前半生的工作是將文物挖出來,那現在的工作就是要讓文物“活”過來,而且“活”得更好更長久。

[責任編輯:陳曉玲]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中文字幕长篇连载国产 | 天天综合网亚在线 |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深喉 | 五月天色婷婷国产精品 | 亚洲日韩欧美另类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