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景德鎮白釉瓷塑觀音菩薩像。
元末明初銅漆金觀音菩薩像。
▲明鎏金銅蓮花手菩薩像。
?
最近,“觀照自在——中國古代觀音造像藝術展”正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舉行,展覽將持續至2月28日結束。期間,參觀者眾,好評相傳,成為近來市民感受佛教藝術、學習傳統文化的好去處。其實,觀音造像能有如此好的接受度倒也不算驚奇。有評論稱,自2006年以來,拍賣市場中的佛教藝術品,尤其是藏傳佛教藝術品就風聲漸起,并一躍成為當前市場的新寵之一,無論是拍賣的數量還是價位,都較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如果把視野再推而遠之,不僅是中國嘉德,海外佳士得、蘇富比近幾季的拍賣都表明佛造像的市場正處于上升期。佛造像與傳統文化之間有怎樣的因緣?為何越來越受國內收藏圈的青睞?這些問題令很多讀者都大為好奇。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業界多位專家學者。
佛造像藝術與文化因緣極深
記者看到,如今正在舉行的“觀照自在——中國古代觀音造像藝術展”展出中國漢藏兩大佛教體系中觀音及其化身、本尊、眷屬等相關造像共計百余件,包括銅造像、繪畫、瓷塑以及木雕等多種質地,均為首都博物館所藏,藝術文化價值極高。由此亦可見首都博物館所藏佛教文物非常豐富。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展覽海報上呈現的“景德鎮白釉瓷塑觀音菩薩像”,產于南宋時期,整尊瓷塑構思既簡約又精巧,以粗線條捏塑形體與衣紋,胸前瓔珞精致,人物形象傳神,充分展現了宋代瓷塑藝術的審美意韻與高超技藝。令人嘖嘖稱贊的還有明中晚期的“銅觀音菩薩像”。此像采用暹羅國(今泰國)所貢優質風磨銅鑄造,工藝精細,撫之如嬰兒肌膚,嵌銀絲,背后銀絲鑲嵌方章銘款“石叟”二字,當出自石叟本人之手。據了解,石叟為明代晚期鑄銅塑像名匠,僧人身份,現存中晚明觀音銅像中尚有部分“石叟”款,真品珍貴稀罕。
事實上,中國與佛教文化因緣極深。據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介紹,觀音是中國佛教乃至世界佛教中流傳最廣泛、影響最深遠也最受尊崇的菩薩,又名“觀世音”“觀自在”。
具體來說,觀音造像藝術在中國具有非常豐富的發展與演變歷程。首都博物館館長韓戰明向記者指出,佛教于東漢時期傳入中國漢地,吐蕃王朝時期傳入中國藏族地區,觀音菩薩信仰也于初傳之際便先后進入漢藏地區。觀音信仰與漢藏傳統文化相互融合,藝術風格逐漸民族化,最終演變成為中國影響最廣、家喻戶曉的佛教尊神,形成了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觀音文化與藝術體系,包含雕塑、繪畫以及各類經典等多種形式。觀音信仰也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此次展出的清代“銅送子觀音像”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此像游戲坐姿,左手抱嬰兒,右手握摩尼寶珠。整體形象似中年貴婦,具有濃郁的世俗情味。“送子觀音是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結晶,明清時期最為流行。”
韓戰明指出,漢地傳統文化對觀音信仰也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不僅在藝術形式上為觀音菩薩烙上了漢民族鮮明的審美印記,而且在內在精神上也注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新鮮血液,賦予了傳統儒家審美、思想和道德觀念。由唐玄奘翻譯的觀音經典《心經》代表大乘佛教般若思想,并與《孝經》《道德經》成為歷代政治家、文人士大夫融合儒釋道三教的核心經典。唐宋以降漢地女性化觀音形象廣為傳播,浙江舟山群島上的普陀山成為觀音菩薩在中國的新道場,同時影響了東亞佛教文明與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