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唇》。
《蟄居》。設計:蘇東韓。
哈佛大學
哈佛學子帶來不一樣的空間想象
在國內最新銳的城市談“設計的可能性”,這樣的機會獨一無二。本著這樣的興奮感,哈佛大學的兩位優秀學子王雨嘉和蔡淦東來到2018深圳設計周參加展覽,他們帶來了對于城市空間深度研究的展品“城市下空”展。
為“城市下空”注入新鮮活力
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下空”藝術裝置處很多觀眾與展品正在展開有趣的互動。觀眾的好奇和想象力使得這個藝術裝置展變得更加完整。蔡淦東說,這正是“下空”中的一種精神:對空間的想象、群體智慧、社區文化。
什么叫“城市下空”?王雨嘉介紹:“城市下空”就是類似于橋底、廢棄車站、防空洞這樣的空間。這種空間與城市的建設相伴而生,雖然常處于高價值的城市核心區域,卻很少被看見和被利用,乃至于滋生了負面的狀況。
王雨嘉和蔡淦東研究了廣州、重慶及紐約、波士頓、芝加哥、墨西哥城等城市后發現,“下空”現象在大城市廣泛和大量存在。在紐約,僅僅是封閉廢棄的地鐵站就有超過40處,大多是非常核心的位置,面積可觀。
王雨嘉介紹,“城市下空”展覽正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空間,包括它們在城市中的存在和分布,空間的物質及心理層面等屬性,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設計上的方法和導則,有利于人們去重新想象“城市下空”,給它注入新鮮活力。
要做“腳踏實地的先行者”
《城市下空》裝置。
王雨嘉是在深圳長大的孩子,他自述成長于深圳最快速的發展期,見證了深圳從羅湖向西的從無至有的發展歷程。這座城市在高樓拔地而起的同時,依然保持著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令人驕傲的城市環境和人均綠地,給人印象十分深刻。這些成長因素讓他對于設計的思考總帶有一種公共屬性。2015年,王雨嘉到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攻讀碩士。蔡淦東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2015年進入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攻讀景觀碩士學位。
哈佛大學的理念“腳踏實地的先行者”一直給他們很大的啟發。那就是:既要學術層面的遠見卓識,也要能夠切實解決空間和社會問題,正面、積極地影響和改變周遭的世界。
蔡淦東和王雨嘉是好友,也是課題的聯署作者。這一次策展由于時間和工作安排等原因,兩個人都在美國跨時區“遙控”深圳的布展工作。因為距離太遠,所有的設計都需要事無巨細地在設計圖上清晰地列出,并在制作和安裝過程中反復地與承建商進行溝通,再請深圳的朋友們在現場逐項核查。
他們表示:“下空”選題以及研究方法論都是源于在哈佛設計學院的研究和思考,希望通過深圳設計周這個平臺,從學術的層面引發關注和討論,同時啟發一些政策和城市規劃層面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