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昭義近照。深圳特區報記者 胡蕾 攝
8月中旬的一天,從深圳走上國際樂壇的著名鋼琴家陳薩回到培養過她的深圳,在音樂廳獻上了一場獨奏音樂會。
“請等一下,我要先打電話給但老師,他在外地療養,一直關心著這臺音樂會。”剛結束演出走進后臺,陳薩對準備采訪她的記者說。
陳薩,9歲起跟隨但昭義學琴,16歲成為第一位在英國利茲鋼琴比賽獲獎的中國人。還有第一位獲得肖邦國際鋼琴比賽金獎的中國人李云迪,第一位獲得范·克萊本鋼琴比賽冠軍的中國人張昊辰……這些世界冠軍的背后,都有著名鋼琴教育家但昭義的身影。
作為深圳鋼琴教育的“拓荒牛”和“領頭羊”,但昭義是文化藝術星空上一個熠熠生輝的名字。他因為培養出多位鋼琴比賽世界冠軍而被稱為“金牌教練”;他為深圳鋼琴藝術發展和“鋼琴之城”建設鞠躬盡瘁;他年過七旬依然“退而不休”,耕耘在藝術教育最前沿;他的夢想是讓深圳琴聲處處聞,成為享譽世界的“鋼琴之城”。
據統計,截至目前,但昭義門下有25人在國際鋼琴賽事中斬獲67項獎,21次獲得第一名,創造了中國鋼琴藝術教育史上的奇跡。通過一組組數字,我們一起來“解碼”但昭義的藝術人生。
23年——新的起點,在深圳攀登鋼琴教育頂峰
不知不覺,但昭義來到深圳已經23年,在特區創造了中國鋼琴教育的一個個奇跡。在他和同事、同行們的共同努力下,深圳藝術學校成為青年鋼琴家的搖籃,深圳建設“鋼琴之城”也獲得了充沛自信和堅實基礎。
實際上,在1995年來深之前,但昭義已經是四川著名的大學鋼琴教授了,他的學生相繼在中國國際鋼琴比賽、德國埃特林根鋼琴比賽獲得優異成績。55歲時,他毅然決定來到南方以南,在一個新起點上重新開始藝術教育征程。
1995年6月,但昭義和李云迪去美國參加斯特拉文斯基國際鋼琴比賽。比賽結束,當他們取道深圳回成都時,深圳藝術學校向但昭義發出了真誠邀請,并承諾深圳將充分保證他們比賽和學習的機會。
但昭義被深圳發展藝術和招攬人才的熱情感動,同意調來深圳。雖然他已經超過了深圳經濟特區最高調入年齡限制,但深圳依然破格接受了這位具有特殊教學才能的教授。
但昭義和弟子們到了深圳以后,平時相對稀缺的比賽和學習機會越來越多。李云迪在1999年就參加了3個國際比賽,還兩次去國外上大師班,經費都是由深圳文化部門和學校資助的。2000年國家文化部選派李云迪參加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時候,雖然并非“勝券在握”,但深圳市委宣傳部和文化部門領導以及深圳藝術學校校長都非常熱切地支持他參賽,在國際舞臺開拓視野、積累經驗,還組成了代表團支援,并從香港請了老師,讓當時在國外深造的陳薩很是羨慕。
但昭義從不諱言,是深圳將他推上了鋼琴教育事業的頂峰。
23年來,他的學生接連參加了許多重要的國際鋼琴比賽,獲獎無數。其中,李云迪獲得的肖邦比賽金獎,是中國人在這一頂級賽事創辦70多年來取得的最佳成績,是該賽事兩屆空缺第一名的15年后產生的;陳薩參加第12屆英國利茲比賽,成為該世界一流賽事創辦30多年來第一位獲獎的中國人。而張昊辰則成為第一位獲得號稱“世界最難鋼琴比賽之一”的范·克萊本鋼琴比賽冠軍的亞洲人,也是該比賽歷史上最年輕的冠軍。
“中國有最好的鋼琴老師,能培養出最好的學生!”著名鋼琴家傅聰說。
3大經驗——因材施教,眾多學生在國際舞臺脫穎而出
熟悉但昭義的市民都知道,要“偶遇”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師,在深圳音樂廳的幾率最高。
這些年,李云迪、陳薩、張昊辰、薛汀哲、潘林子、古靜丹……只要學生回深舉行音樂會,只要但昭義人在深圳,他都會來到現場,親眼見證學生每一步成長。觀眾每次把掌聲送給臺上年輕演奏家的同時,也把掌聲送給這位德高望重、功勛卓著的鋼琴教授。
由于令人矚目的教學成就,但昭義成為國內知名度最高的鋼琴教育家之一。在藝校,但昭義的教學任務十分繁重,他對每一位學生都非常認真,針對每個人的特點因材施教,自己也從教學中獲得了幸福感。
很多人都問及但昭義有什么獨門“秘笈”,他總是笑笑說,鋼琴教學是一個非常長期的系統工程,遠不是一兩個絕招就能教好學生的。但是,教學上我們還是能夠總結出一些科學有效方法、路徑和經驗來指導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
但昭義把自己的教學心得總結為“三個注重”:注重基礎、注重聲音和注重音樂表現。不要輕視這平淡無奇的三條,這是但昭義走過很長的教學路程才總結出來的。在5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已經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全面基礎的訓練,從啟蒙入門手指支撐走步到音樂的表現基礎等都有詳細的總結和歸納。
但昭義在啟迪學生理解肖邦音樂的時候,還曾從傅聰那里學習運用中國詩詞來解讀,這是因為中國詩詞的意境和肖邦的浪漫主義音樂風格是相通的。他為學生解釋肖邦的《幻想波蘭舞曲》作品61號時,用了“滄山如海、殘陽如血”來啟迪學生去想象和體會。
78歲——退而不休,為“鋼琴之城”繼續耕耘
今年已經78歲的但昭義,依然耕耘在藝術教育最前沿。他任教于深圳藝術學校,同時擔任四川音樂學院鋼琴藝術研究院院長,經常往返于深圳和成都之間。
雖然在68歲那年已經正式辦理退休手續,但藝校為但昭義頒發了終身教授的聘書。如今,但昭義還經常回學校上課,教學任務依然很繁重,上課的密度也不小。只要但昭義在藝校,都會為學生“把關”,指出教師們在教學方面需要有哪些改進。此外,但昭義常常在學校給青年教師開設公開課,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和年齡小他一個甲子的學生們在一起,但昭義風趣不減、敏捷依舊,被孩子們親切地叫做“帥爺爺”。
藝校許多老師至今記得,在深圳藝術學校建校30周年專業教學成果展演音樂會上,滿頭銀發的但昭義在弟子們獻演完后走上舞臺,深情彈響了自己改編創作的鋼琴曲《思戀》,表達對鋼琴藝術的執著與熱愛。一曲完畢,在場觀眾無不被這位七旬老人琴聲中的內涵所感動,歡呼聲和掌聲響徹全場。
如今,在但昭義的身后,有一個素質過硬、較為完整的青年鋼琴教師梯隊,讓深圳的鋼琴教育進入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比如但昭義的學生閻靚,留美學成回到藝校成為新一代的鋼琴老師,教學時間不長就已取得驕人成績,多名學生在不同級別比賽中獲獎。
但昭義現在也還有“00后”的小不點學生。去年,11歲的小賀朝在第10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中一舉斬獲鋼琴比賽第二名及“最佳貝多芬作品演奏”特別獎,在國際鋼琴賽事再次書寫了“深圳驕傲”。
對于但昭義而言,響應深圳市文化立市、建設“鋼琴之城”的號召,身體力行是他最大的愿望。在這個宏偉藍圖里,不僅要有一批享譽國際的鋼琴演奏家、完整的青年教師梯隊,還應該有發達的鋼琴產業、廣泛開展的專業及業余鋼琴教育,以及較高的鋼琴普及率與教育水準。
2006年,但昭義在深圳市政府的倡導和支持下,牽頭創辦起“中國深圳國際鋼琴協奏曲比賽”,親自擔任藝術總監,在國內、國際樂壇都取得了很好的反響。2015年,該賽事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旗下“國際音樂比賽世界聯盟”,并于去年升級為“深圳國際鋼琴協奏曲音樂周”。如今,音樂周已經成為“鋼琴之城”建設的龍頭和標桿性品牌活動,每次都有一大批國內外鋼琴教育頂尖專家和鋼琴新星匯集深圳,參加交流會、觀摩音樂會、聆聽大師課,讓優美的旋律傳遍城市的大街小巷。
“我愿為深圳鋼琴之城的建設鞠躬盡瘁,愿這座城市傳向世界的琴音永遠悅耳動聽!”但昭義如是說。(深圳特區報首席記者 楊媚)
但昭義藝術簡歷
但昭義,中國著名鋼琴教育家,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深圳藝術學校終身教授,四川音樂學院特聘教授,中央、上海、中國等音樂學院客座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任廣東省音協副主席,深圳市音協副主席。現為中國音協鋼琴學會顧問、深圳鋼琴學會名譽會長。
但昭義1955年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先后師從何惠先、林瑞芝教授。1959年升入本科,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被選派赴京進修,隨中國著名鋼琴演奏家、教育家周廣仁教授學習,為其一生的鋼琴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64年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并留校任教。1995年調深圳藝術學校工作。2009年3月開始以特聘教授身份回到川音,同時在川音和深圳藝校任教。
但昭義教授熱愛鋼琴教育事業,辛勤耕耘五十余年,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鋼琴演奏人才。他最著名的學生李云迪、陳薩、張昊辰先后在波蘭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英國利茲國際鋼琴比賽、美國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等世界頂級賽事上斬獲大獎,在中國鋼琴教育和演奏史上具有歷史意義。他們之后的又一批學生:左章、薛汀哲、杜天奇、潘林子、古靜丹、徐起、王雅倫、楊賀朝等又相繼在若干國際賽事中取得驕人成績,成長為新一代青少年鋼琴家。他的學生總計有25人在國際鋼琴賽事中獲得67項獎,其中23次獲得第一名。
但昭義一直致力于鋼琴教學的理論研究工作。其中專著《少兒鋼琴教學與輔導》一書被引進在臺灣出版發行;《但昭義鋼琴教育文論》將他的主要論文編輯成集出版,廣受業界好評;新近他主編出版的《新路徑鋼琴基礎教程》是我國第一套兼具科學性、系統性、民族性、趣味性的鋼琴基礎教材,在教學實踐應用中已取得良好的社會反映和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