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嘉文作品
“別處/此在:海外華人藝術抽樣展”日前在何香凝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聚焦海外華人藝術家的身份與創作,以社會學抽樣式的工作方式,對18位海外華人藝術家,及跨度長達40年的移居、學習、創作歷程進行展示、研究、分析。展覽研究小組對參展藝術家海內外的學習經歷、生存狀態、創作脈絡與文化政治現場進行了調查挖掘、取樣追蹤、采訪對話與學術研究,成為“華人身份與藝術形態抽樣調查”的重要文本,這些文本與展覽及畫集同期呈現。
何香凝美術館多年前就推出關注和扶持“海外華人藝術家”創作的常設性項目,已連續舉辦了兩屆“海外華人藝術家邀請展”,為海內外華人在當代藝術創作和藝術理論上的交流與討論提供了一個平臺。通過展覽和研討會等方式,在海外華人范圍內,展示、挖掘具有實驗性和創造力的當代藝術創作。這次展覽則以抽樣調查的方式試圖對海外華人的藝術進行更深入的呈現。
在學界,“海外華人藝術”的研究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課題,包括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歷史學等,而藝術則是其交匯生成個性化表現的結果。從文化史研究的角度,海外的移民歷史所帶來的是文化的遷移與涵化,帶出的是有關身份、主體意識、價值觀、習俗與心理歸屬等的質疑、重塑與重新認知。這其中,從單一文化認同到多元文化認同,從文化心理到文化取向的雙重性表述,從道德觀念到行為準則及生活方式等,形成了新的文化生態學,也生成了具有新的文化特質的藝術方式與現象。
為何采取“抽樣”的方式來呈現此次展覽?對此策展人王璜生表示,此舉意在對三類不同成長經歷和不同年齡段、有著多元文化背景的海外華人藝術家進行抽樣研究與展示。此次展覽以綜合視角關注藝術家的文化身份、創作觀念和表現手法,并分析取樣、展示研究這些有著特殊生活經歷的華人藝術家,探討他們的思想特征與個人化的藝術表達。
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分為三個部分呈現。其中第一部分是“隱匿的記憶”,主要集中在上世紀80年代移居海外的藝術家,他們經歷了中國社會的結構轉型,也對曾經的成長和歷史有著較深沉的記憶;第二部分是“雜駁的情懷”,在這一板塊中,主要關注較早定居海外的華人藝術家,他們從小就生活于“別處即我家”的現實環境中,在一種海外與家庭雜駁的文化中生成了自己獨特的情感系統、認知系統及藝術表達系統;第三部分“狂歡的游走”,主要選取上世紀80年代出生,在海外具有較豐富的學習經歷,并在當地生活、工作和從事藝術創作,在當代藝術方面有一定關注度的年輕藝術家。
記者發現展覽吸引了很多觀眾的關注。市民劉女士在看過展覽后感覺受益匪淺,“這個展覽線索明確,以時間線梳理了不同年代的海外華人藝術作品。他們的作品各有千秋,值得一看?!?/p>
為了進行更深入的學術探討,此次展覽還舉辦了“他者解讀與自我認知”學術研討會。會議由王璜生、沈森主持。會議邀請沈揆一、李公明、何凱特、李振華、張彧、王克平、劉博智、奚建軍等近年來關注于海外華人藝術的專家學者、策展人、評論家與參展藝術家。與會嘉賓圍繞“身份認知與文化歸屬”、“過程、經歷與藝術思考” 、“族裔身份與文化記憶”、“‘海外中國’與‘本土中國’的連接與錯位”、“多元文化與少數族裔文化權利”等諸多問題展開討論。
據悉,展覽將展至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