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們在饒有興致地觀看常秀峰的畫作。
常秀峰畫作《勞作圖》(1948年)
9月28日下午,“求道天竺——常秀峰藝術展”在深圳美術館開幕。展覽通過130余件作品呈現現代中國畫家、藝術教育家常秀峰的藝術人生,旨在讓觀眾從中得到良好的視覺體驗、獲取有益的知識財富。深圳市委外宣辦主任韓望喜、深圳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吳忠出席活動。據了解,本次展覽由深圳美術館、宋文治藝術研究中心主辦,安徽博物院、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協辦。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14日結束。
為現當代中國畫發展提供稀有路徑
據了解,常秀峰1915年出生于安徽,有著深厚而博學的傳統文化功底。他曾入國立藝專學習,蒙受徐悲鴻、豐子愷、溥心畬、潘天壽、傅抱石、郭沫若、張大千等藝術名家指點,在詩詞書畫各方面均有很高造詣。常秀峰曾為了藝術兩度離開故土,終因思鄉心切而葉落歸根,在深圳度過了隱居的晚年生活。
記者看到,本次展覽分為負笈雪泥、天竺求道、鴻雁歸來三個部分,展出常秀峰創作的中國畫、印度畫、素描寫生、工藝設計稿、書法等共計130余件作品。同時還展出常秀峰與其叔父——東方藝術史學家常任俠的往來書信。可以說,“求道天竺——常秀峰藝術展”在深圳美術館的展出,是讓一段被史家遺漏的歷史篇章,清晰地呈現于今天人們的視界之中。
開幕式上,深圳美術館館長張燕方致辭表示,全國美術名家匯聚深圳是非常值得重視和研究的藝術現象。92歲高齡的常秀峰2006年來到深圳,這是目前已知年齡最大的藝術名家留駐深圳。張燕方介紹,常秀峰還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少有的留學印度的美術生,他在系統學習印度繪畫藝術基礎上對傳統中國畫進行探索,為現當代中國畫的發展提供了一條稀有路徑。同時,他的從藝歷程對于研究二十世紀美術留學史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也有著特殊意義。當天,常任俠遺孀郭淑芬、常秀峰遺孀饒歡英等常家親友出席開幕式。郭淑芬代表常家家屬致辭,對展覽的舉辦表示感激。
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為展覽發來賀詞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為本次展覽發來賀詞。賀詞寫道:“常秀峰先生是中國知名的藝術大家,也是中印兩國友好交往的一座橋梁。”“常先生為中印藝術教育交流作出杰出貢獻。1956年曾擔任印度噶倫堡中華中學校長,為推動中國藝術文化在印度的傳播傾注了大量心血。歸國后繼續關注中印關系發展,積極致力于推動中印友好交流。我們不會忘記他為兩國文化、藝術領域交流合作作出的重要貢獻。”
作為本次展覽學術顧問,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劉繼潮對常秀峰的藝術探索經歷和藝術成就進行了介紹。劉繼潮認為,常秀峰自覺選擇中印美術融合的個體路徑,尋求中國畫現代轉型的常秀峰式的解決方案,既繼承五代荊浩創建的中國寫意繪畫“圖真”傳統,又吸納印度繪畫多樣性與多元性的經驗,以專業性繪畫技巧,將異域風情創造性地融合到畫家的作品之中。在他看來,常秀峰的藝術實踐與探索,有其獨特的學術價值和史學意義,將成為研究另一種類型中外繪畫融合路徑的精彩個案。常秀峰求道天竺的畫家個案,值得史論界的關注與研究。劉繼潮說:“梳理、發掘與整理,讓近現代中印美術交流的歷史與畫家個案,以視覺形式重現于當代,有歷史與現實的雙重意義。”
談及常秀峰的藝術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印度ICCR“杰出印度學家”獎獲得者郁龍余認為,這種地位不僅僅在于常秀峰曾經留學印度師從名師;也不僅僅在于他多年在印度工作,在繪畫題材、技藝上對印度藝術多有消化吸收;更主要的是在于他對印度繪畫藝術的理論精髓有所領悟并化為自己的藝術實踐。“這說明,常秀峰在印度學到了真經,為中外文化交流史樹立了一個藝術典范,豐富了中印文化交流史的內涵。”郁龍余說。
此外,當天下午還圍繞本次展覽舉辦了座談會,對常秀峰的從藝經歷、作品價值及地位進一步展開深入的探討和研究。(記者 魏沛娜/文 韓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