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精神的返鄉——在當代藝術語境下談所城非遺”對話講座在深圳大鵬所城賴恩爵將軍府舉行。本次活動由深圳華僑城鵬城發展有限公司主辦,上啟藝術承辦。
主持人楊勇在學術活動現場
現場公眾
本次講座活動是由藝術家、策展人楊勇主持,兩位特邀嘉賓分別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的教授馮原(同時擔任2011年深圳香港/城市雙城雙年展學術委員會)以及現任Collect總監伍常(曾為佳士得拍賣行美術學院亞洲課程主管)。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背景下,主持人從大鵬所城的歷史及賴氏家族影響遺留下的民俗,講座嘉賓則分別從各自所處的城市—香港、廣州為著眼點展開學術討論。
位于大鵬所城的賴氏將軍第建于1844年,整座將軍第以丈許高的厚墻圍著,大有“將門府第”的氣派。兩座宅院全為三座三進三間,正廳中座三廳二天井,各座之間長廊相通,地面鋪紅磚,墻石腳上青磚相砌。賴氏家族在大鵬所城的影響之深,從其遺留的如“大鵬清醮”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活動可見一斑。然而非遺文化在當下社會的發展并不容樂觀,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承載著人們文化記憶的非遺文化正面臨著加速消失、保護方式落后、傳播不足等現狀。
而非遺與當代藝術的結合,不失為一種另類的非遺保護與傳承方式。
主持人楊勇提到,我雖然參與過一些當代藝術的相關活動,但是這是第一次從非遺的立場出發。而且今天我們是在一個非常態的場地來進行我們的對話。這與我們的講者的研究內容形成十分契合的關系。
據他介紹,大鵬所城有624年的歷史,賴氏將軍的家族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其與海防史也有很大的關聯。它是一個在深圳不可替代的區域。"希望今天是一個出發點。我們后期會有灣區藝術計劃,也會有更多的藝術實踐融入到這個地區。"
馮原老師在現場
本次活動的主講嘉賓馮原的主題是“想象的地方性——后現代視野中的新嶺南文化”。
馮原談到大鵬所城是一個討論嶺南文化的很好的地方,因為它象征性地反映了傳統中國意義上關于中心和邊疆的關系。其行政上稱為廣東,但是在文化上屬于嶺南,具有雙重性,(同時也包括地理、氣候得區分因素)。
并談到如何定義非遺——那些不再為現代所用的并需要保護的傳統文化;過去的觀點認為現代文化是一種消滅傳統的態度,但是我們今天要尊重非遺,重要的是繼承傳統。這是一種后現代的,多元化的文化態度。
我們需要有一種自覺的態度去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觀察者,我們的觀念也在構建著我們觀念中想象的文化。用世界性開拓地方性。今天在現代性的推動下形成民族的振興。
來自香港的另一位主講嘉賓伍常老師談到其今天的對談內容是“東方根性,當代表現——探討水墨的未來性”。
伍常老師在現場
他通過一件作品與大家分享這個話題,他自己在香港成長,會一直思考在這種藝術環境下如何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正如余秋雨先生提過的三個重要的中國元素:茶淡、昆曲以及書法。水墨藝術是十分重要的。"我認為東方根性不是保守主義,不是一種自戀,而是對于未來性和前瞻性的關注。尤其是我在香港,在有很多西方的畫廊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去傳達什么是中國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當代的語境下,如何去推廣代表中國的傳統精神的藝術作品,對于回到我們自己的根是十分重要的。"
在活動現場,伍常談到其在佳士得的一些拍賣經驗,并從藝術市場,收藏的角度談東方根性的概念。同時舉了蔣勛和曾梵志的例子,生動地說明并啟示現場觀眾如何去理解當代藝術語境下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
本次對談作為一次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旨在激活區域活力、重建區域形象,提供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實現有機化社區帶來全新可能性。同時本次對話也為當代藝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帶來新的啟發,體現出主辦方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傳承、活化、利用以及保護的高度重視。
據悉,首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暨2018深圳大鵬文化季在18日重磅啟動,其中,上啟藝術作為首屆深圳藝術灣區計劃的承辦方,將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重構區域新活力,讓藝術成為自然和空間的一部分,并將根據新舊建筑升級改造、藝術展覽、在地文化藝術活動這三大主題陸續推出相關活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