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木石圖》畫心部分
11月26日晚,佳士得香港2018秋季拍賣中,備受關注的蘇軾《木石圖》最終以4.1億港元落槌成交,刷新了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的拍賣紀錄。佳士得公司的宣傳材料稱,《木石圖》為“中國書畫曠古爍今之作,文人先驅蘇軾傳世真跡”。一時,蘇軾的《木石圖》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關于蘇軾是什么時間創作《木石圖》的,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是蘇軾任徐州知府時所畫。元豐元年(1078年),蘇軾在徐州時,與“蘇門六君子”的晁補之、陳師道前往蕭縣圣泉寺,在隱居于此的鄉賢竇沔的陪同下,蘇軾飲用該寺的“菩薩泉”后,感覺清冽甘甜,心情愉悅,乘興揮筆潑墨,畫下了《木石圖》。當地至今有“東坡品茶識圣水”的佳話。另一種觀點認為是蘇軾在 1089-1091年在杭州任太守時完成的。
蘇軾一生仕途蹭蹬,在“烏臺詩案”中險些喪命,屢遭貶謫,竟一個月內三貶其官,最終將他貶至海南的儋州。蘇軾喜歡畫枯木竹石,大概與他的命運多舛,縱橫恣肆、曠達高邁的文風有關。這幅《木石圖》畫面上的枯木狀如鹿角,虬曲剛勁,猶如扭曲的身軀,盤根錯節,有氣沖云霄之勢,至樹枝杈椏,線條漸漸舒緩,枝葉直沖畫外。怪石狀如蝸牛,盤旋如渦,似有運動感,顯現出頑強的生命力。怪石后點綴星點矮竹,讓人感覺暗藏生機,看到了希望。除竹葉和一些樹枝外,全畫大都用淡墨干筆畫出,用筆簡率,飄逸靈動,不求形似,頗具神韻。此幅《木石圖》堪稱是文人畫的典范,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贊道:“折沖儒墨陣堂堂,書人顏揚鴻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蘇軾的畫在當時名氣很大,有“枯木竹石,萬金爭售”的景象,但蘇軾所作的畫作多見于著錄,傳世真跡極少。
根據佳士得拍賣行官網信息,蘇軾《木石圖》手卷上有四幅題跋和41枚鑒藏印,由此也可看出此畫的流傳脈絡非常清晰。
此畫后有跋文曰:“潤州棲云馮尊師棄官入道三十年矣,年七十余,須發漆黑,且語貌雅適,使人意消見,示東坡《木石圖》,因題一詩贈之,仍約海岳翁同賦。上饒劉良佐。”上饒人劉良佐與蘇軾、米芾為同時期人,為一方文人,但沒有從政,旅居潤州。當潤州馮道師得到此畫后,如獲至寶,邀請劉良佐和米芾題詩。劉良佐題寫了上面的跋文,并作了一首詩:“舊夢云生石,浮榮木脫衣。支離天壽永,磊落世緣微。展卷似人喜,閉門知己稀。家林有此景,愧我獨忘歸。”跋文中的“海岳翁”即米芾,字元章,其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后定居潤州。他題詩云:“四十誰云是,三年不制衣;貧如世路險,老學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風雅伴,歲晏未言歸。”蘇畫米跋,相得益彰。馮尊師已無可考,同時代的詩人王禹偁有《送馮尊師》一詩云:“前日訪潘閬,下馬入窮巷。忽見雙筍石,臥向青苔上。云是馮尊師,秋來留在茲。今說東南行,問我堅乞詩。”看來這位馮尊師喜歡向文人雅士求詩倒是實情。
畫中鑒藏印中有宋高宗趙構“紹興內府”的印、南宋金石學家王厚之的印。宋以后,元末詩文家俞希魯有題跋,其中說:“今觀坡翁此畫,連蜷偃蹇,真有若魚龍起伏之勢。……上饒劉公、襄陽米公二詩亦清儁,而米書尤遒媚可法。皆書畫中奇品也。”至明代,此畫曾為朱元璋養子沐英家族、藏書家李廷相所藏,明代學士郭淐在跋語中說:“蘇長公枯木竹石,米元章書,二賢名跡,珠聯璧映,洵可寶也。”
現代書畫鑒定大師張蔥玉在《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繪畫一》中介紹了《木石圖》的流傳情況:“此卷方雨樓從濟寧購得后乃入白堅手,余曾許以九千金,堅不允,尋攜去日本,阿部氏以萬余得去。”北洋時期,《木石圖》與蘇軾的另一幅《瀟湘竹石圖》皆為方雨樓所藏。方雨樓為民國時期“北漂”的安徽著名古董商,對書畫鑒賞、金石、碑版、古錢幣均有研究,徐悲鴻曾聘請他到藝專授課。曾做過吳佩孚秘書長的白堅夫從方雨樓處買下了蘇軾的兩幅畫作。上世紀六十年代困難時期,白堅夫將《瀟湘竹石圖》以5000元的價格賣給曾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的鄧拓。鄧拓又捐贈給中國美術館,收藏至今。《木石圖》則讓白堅夫的日本太太在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之前,帶到日本,收藏于阿部房次郎爽賴館,此后便蹤跡難覓。直到被佳士得公司從日本找到,進行拍賣。據佳士得稱“買家來自大中華區”。看來,這幅曠世名畫又回到中國人手中。
◎ 鄭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