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欣賞梁宇作品《時代之歌——闖·創·窗》 深圳報業集團駐京記者 張嘯威 攝
文禎非作品《前海晨曦》
深圳商報2019年04月03日訊 駐京記者 宋華
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打開的窗口是美麗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深圳建市40周年美術作品展”備受各界矚目。在這個占據了五個展廳的大型主題畫展中,觀眾們不僅看到了記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深圳創業初期的作品,也看到了深圳再度踏上先行先試步伐的廣東自貿區前海的畫面。記者昨日在北京采訪了此次展覽“點題”作品的兩位作者文禎非與梁宇。
激情創作《前海晨曦》
“時間緊,壓力大。”《前海晨曦》作者、關山月美術館藝術總監文禎非對記者說,“從構思到完成也就兩個月,想的是只能畫好。”
文禎非在今年農歷年前接到策展人董小明的點題任務,為這次展覽創作一幅主題為前海的作品。董小明說,在深圳的每個發展節點基本上都有豐富的作品,但是缺一張前海的作品。前海對深圳未來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文禎非感到肩上重擔的分量。
為了畫好前海,文禎非去了三次現場。第一次去沒有找到前海石碑,第二次去才知道石碑被挪到了前海公園,他為石碑拍了照片,又重新把前海早期的照片找出來看看石碑最早放置的位置。心中有了實物實景,農歷年前就開始構思草圖,請業內人士商討,集思廣益力求通過現實的繪畫元素來實現更好的表達,經過反復思考最終決定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表現方式來進行創作。
在創作中,文禎非用了現實的元素,前海標志性石碑,棕櫚樹代表著南方特征,前海距離寶安機場很近,天空中的深航飛機象征著深圳開放的胸懷,遠處平安大廈等標志性現代化建筑一字排開,地面是深圳市花簕杜鵑……“這些都是深圳人熟悉的現實素材,在畫面展現時更多地把對深圳未來發展的憧憬和信心放入了畫面,調整了前海石碑與建筑的視覺關系,地面一片簕杜鵑是深圳創業初期英雄主義激情的象征,更代表著新時期深圳創新創造的活力與熱情;現代建筑的背景也預示著深圳40年來的成就也為前海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早晨天空中朝霞放射狀的光芒萬丈,表達了對未來的憧憬……”文禎非滔滔不絕中透露出創作時的激情。
繪畫專業出身的文禎非在深圳已有30年,“超過了在家鄉青海待的時間。”他在藝術探索上從未停步。除了《前海晨曦》,此次展覽文禎非還有一幅已經被深圳市畫院收藏的十年前作品《放飛》,及他一直探索也被熱議的意向油畫作品之一《行系列》。
普通建設者鑄就深圳奇跡
進入中國美術館正中圓廳,巨幅三聯作《時代之歌——闖·創·窗》格外令人矚目。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文聯專職副主席梁宇向記者表示,“我畫的是不同時期的普普通通的深圳建設者,正是他們鑄就了深圳發展的奇跡。”
作為上世紀90年代初期從內地來到深圳的南下大軍中的一員,梁宇親身感受了改革開放大潮的洗禮。“作為一名藝術家,我真實地體會到了中國因改革開放而立,因改革開放而興。2017年秋季,我開始思考如何以手中的畫筆表現改革開放這一恢弘的主題,以迎接改革開放40周年。經過反復構思和勾畫創作草圖,我最終將繪畫的聚焦點放在了深圳特區‘建設者’這一群體上面。”他說。
經反復醞釀構思,梁宇用大畫面、對比度強烈的色彩及浮雕效果來增強作品的視覺沖擊力。他說:“這幅作品在藝術創作上做了很多嘗試,三幅作品紅黃綠大色塊對比、浮雕紀念碑式群體畫面就是力圖創新。希望通過提煉夸張的表現形式,更好地表達時代激情。畫面通過高度凝練的元素如天空、信號燈,來指引方向秩序,以一條既虛又實的線條將三張畫面連為一體。”
梁宇表示,希望通過描繪普普通通的建設者,讓每個觀眾都能感受到時空拉得更近,激發內心對深圳這座城市對這個時代對這個國家的熱愛之情,對未來充滿信心,為在深圳生活感到自豪。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藝術家、文藝工作建設者、創造者最終也是受益者,他對深圳精神、深圳魅力深有體會,也力求自己做到不忘初心,不忘使命,用手中畫筆探索最好藝術表現形式,來記錄和謳歌這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