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19年5月7日訊 4月27日下午,第178期“一塊就好ONENESS”活動在位于在福田八卦嶺423棟“和藝社”舉辦。「看得見力量」 設計與可持續發展沙龍作為“2019深圳設計周”衛星展項目 ,迎來了黃偉文、杜峰松、鄧遠健、謝克非、聶曉梅、牛詩雯和馮曉等多位創意設計界和社會創新領域專家及特等獎勵獲得者來到現場,與多位跨界設計師和設計愛好者、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實踐者以及社會公益機構的從業者溝通交流,分享關于社會創新和可持續設計的觀點、方法和探索案例,并就什么才是好的設計創意設計如何有效回應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展開近三個小時的探討。
作為第一位分享嘉賓,還在北師大珠海分校讀書的牛詩雯主要介紹了她作為“看得見力量”2017特等獎的獲得者,在今年年初前往孟加拉與來自全國的優秀青年一起參與聯合國SDG亞太青年領袖項目情況。她們在孟加拉當地學校交流,學習相關課程和工具,訪問為當地窮人提供無抵押小額貸款的知名社會企業“格萊珉銀行”(Grameen Bank),而且還非常榮幸的受到了格萊珉銀行創始人、2006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教授的接見和鼓勵。她在分享中提到,在親眼目睹了一些孟加拉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現狀后發現,那些看似有點宏大的高高在上的聯合國所發起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議題,其實問題就在我們自己身邊,真真實實的是和當地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來自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OPEN FIESTA教學主管聶曉梅博士,在現場結合清華大學《社會創新設計》研究生課程對社會創新的探索思考,以及學生的社會創新設計案例,給大家分享了怎樣讓更多青年人學習和進入到可持續發展的領域。她介紹說,近幾年清華大學有明確的戰略轉變,要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有對全球性議題的認知與知識;在行為與人際上,有跨文化共情和社會可持續的責任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與反思,對多元文化的開放與尊重。“社會創新設計”課程是在社會體系下,通過設計思維提出系統性的、可持續的創新解決方案,用以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發展。這既可以是一個新的產品、服務、生產過程、技術平臺,也可以是一套規則、一個社會運動或一次社會干預。在可實現的預期之下,應面向全球性的議題,但最終形成本土、在地化的解決方案。去年由聶博士帶領學生參與“兒童友好型城市” 社會創新議題的設計,目前已經有部分項目在考慮落地。
實際上,青年人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是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受益者、參與者和領導者”。雖然資源還比較有限,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創造機會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來自本地智慧的聯合創始人謝克非先生介紹說,作為城中村改造的實踐者,我們在做就是如何在這些矛盾中獲得共生。或者說,如何把所有矛盾點結合起來,讓城中村可以可持續地發展。所以在2018年3月聯合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公設發布了綠色天臺:愚公計劃2.0——崗廈1980海綿城市綠色屋頂示范項目。這個綠植天臺不僅是能夠美化環境,截存雨水、循環灌溉綠植等,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它作為一個平臺,把NGO的理念注入城中村,讓大家把對城中村的注意力從貧富懸殊、拆遷轉移到綠色環保,促進可持續的發展。這里不僅是個景觀的平臺,更是內容發動機,能夠持續地產生更多的內容。通過藝術、教育、公益等不同板塊的活動,以內容的方式,把文化、環保、可持續發展等的信號不斷在這個點上發散出去,讓大家重新認識城中村,從持續性的內容信息實現社區營造,服務不同階層的人,讓更多人覺得環保、教育這件事情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不生硬的,大家會主動繼續攜手服務社區。
每個人都參加過展會,但很多人可能不會知道,三天前還在工廠的嶄新的材料,三天后就成了垃圾。DuDo DESIGN 創意總監杜峰松先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研究。中國一年展覽垃圾是國內一個中等城市一周生活垃圾的總量,而在國外許多展覽的后續處理要求則十分嚴格。展覽合約里都會需要列明清楚展覽后續處理方案。有的展覽如需要展館協助處理垃圾,不僅要提前申報,還要收取昂貴的垃圾處理費。他在現場通過圖片和視頻分享了零工具、零插電、零噪音、零垃圾的模塊化展架“SO ON”,質恒、高效、低成本、多組合、可持續的展陳再次在2019深圳設計周的主要展覽中呈現。
作為城市規劃與設計師,黃偉文先生還有著多個非營利組織創始人的身份。多年的工作經驗讓他十分關注物質空間的質量和品質問題,他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是需要很多人的參與,當你發現所處城市環境不好的地方,也只是一味地埋怨政府或等待資本去改變,意識不到自己也是可以參與城市空間營造的。他在現場列舉了城市建筑雙年展(UABB)、悅行者、本土再生、觀筑建筑發展交流中心、城中村特工隊、“馬洪基金會“政府工作評價、蛇口社區基金會“蛇口社區無車日”、“磨坊”、“潛愛大鵬”、“因特虎”和“古村之友”等民間機構的探索案例,還介紹了保護壩光、湖貝古村和深圳體育館等以市民參與影響政府決策的典型事件,強調任何一個市民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對“生態、空間、經濟、時間、治理和社會”這六個維度進行評估,來判斷我們的城市規劃方案是否友好可行。通過這樣的評估工具,一方面啟發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空間的問題,另外可以更為量化地展現方案的可行性、可持續性等。“變化和保護”其實也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是可以通過設計來改變空間沖突的問題。目前他主要負責的“未來?”學院,就是希望在空間的實踐上探索,在設計工具的研發和教育方面有所作為。
在之后的對話環節,來自UNDESIGN聯合設計創作總監鄧遠健先生坦言,做公益不一定是說要你捐錢捐物,最最基本應該做好的是每個人活好自己,做好自己,不給社會增加負擔。就像最近深圳設計周上的“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展,很多知名設計師都是無償參與,借助現有平臺和資源推動行業發展,為年輕的設計師提供交流展示和成長機會。這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公益。
針對什么樣的設計才算是好設計的話題,大家再次從各自角度表達觀點。好設計的評估標準在每個時代都不一樣,我們要從狹窄的設計專業中走出來,要有多維度的評估。好的設計應該能都實現美學、功能、生存力和效率的加強,影響周圍的人與環境,促進經濟、就業、可持續性等,在合適的時間,做對的事情,要正確的做事情。當然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能默契地承認契約社會關系,都能履行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并敢于擔當。
活動現場,小鴨嘎嘎公益文化促進中心的發起人馮曉不僅介紹了「看得見力量」項目三年來的進展和成果,還預告了即將開啟的繼續針對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2019SDG社會設計挑戰的項目籌備情況。(黃小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