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5月16日訊 (圖/文 湯莎 攝/方之穎)在參天的常青樹下,一群大象在徐徐前行,母象跟著公象,小象依偎著母象,向著美好生活而去……這是在第十五屆中國深圳文化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深圳文博會)江西館內的一尊名為《家園》的根雕作品,也是宋智勇今年的參展參評作品之一。
宋智勇在深圳文博會接受采訪
入行35年 勤學苦練踐行文化傳承
宋智勇,江西余江人,全國技術能手,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江西省優秀高技能人才贛鄱工匠,江西省雕刻技能大師,江西省技術能手,中國根藝美術大師。
日復一日的鍛煉成就了如今的宋智勇。“必須要多做,多實踐,才可以對雕刻有更新的理解。”深耕雕刻業35年的他總是這樣說。
為讓雕刻之路走得更寬,走得更遠,宋智勇一直在思考、總結自己的雕刻人生。“2018年的《百鳥朝鳳》,我們用了三年時間花費60多萬才完成的,就是想對自己有所突破。”宋智勇對雕刻事業是沉醉癡迷的,以至于現年50歲了還每天花上數小時待在工作室里精雕細刻。
“要做好傳統技藝的傳承,除了做好自己的同時,還需要用工匠精神,用情懷與理想,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這是宋智勇對于“匠心”的理解。
如今,宋智勇在余江雕刻創業示范街已經擁有數家店面,成立了自己的雕刻工作室,培養出了500余名雕刻技術人員。同時,他還與當地的多所學校、企業合作,將雕刻技藝手把手地傳授給更多人。他認為,工藝的提升沒有盡頭,技藝的傳承才是責任。“根雕在余江已經有數百年歷史了,不能在我們這里斷層。只有把傳統的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付出的一切才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手藝人宋智勇
做活作品 延續中國“孝文化”
2016年,宋智勇帶著他的根雕作品首次參展深圳文博會,一來便是四年。從最初的幾十件展品,到如今的數百件展品,宋智勇認為,深圳文博會有著深厚多元的文化氛圍,國內外、各行業的理念在這里交匯,能為手藝人提供了更多的創作觸動與養分。
“木頭是載體,工藝是基礎,文化是靈魂。”宋智勇笑言,工藝的提升是沒有盡頭的,“炫技”的作品沒有生命力,“蘊含了文化內涵的作品才是‘活’的,才更有價值”。
為了讓作品“活”起來,宋智勇選擇將孝文化作為精神內核注入作品。“孝道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傳承文化之一,我要做的就是將其和木雕文化有機結合,讓更多的人通過我的作品去了解、傳承孝道文化,推動傳統文化顯性化、大眾化、體驗化,走進千家萬戶。蘊含了文化內涵的作品才是‘活’的,才更有價值。”宋智勇說。
2015年以來,宋智勇以“孝”文化為創造主題,將地方特色元素和孝道文化有機融合,完美植入雕刻工藝,打造“孝”文化雕刻品牌。先后研發了《路路高升》《路路平安》傳統文化系列作品、《游子吟》和《代代相傳》《二十四孝》《遠音》《慈母》《父慈子孝》《家風》孝文化系列作品等55個國家級專利。2017年,他的“孝道”系列作品《代代相傳之父慈子孝》在深圳文博會上斬獲深圳文博會文化創意金獎;《家風》榮獲中國(贛州)第四屆家具最佳創意雕刻獎,《慈母》榮獲全國雕刻職業技能競賽特等獎……
深圳文博會江西鷹潭展位內的《福祿壽齊全》作品
今年深圳文博會期間,宋智勇展出的《福祿壽齊全》、《家園》系列作品,仍是“孝”文化產品的延續。
展示在文博會江西鷹潭展位內的《福祿壽齊全》作品寬3.3米,高2.8米。作品充分利用樹根原生態色形,雕刻有葫蘆、常青樹、鶴及麋鹿等富含寓意的形象,配合大自然山林樹木,形成了一幅以根雕創作而成的山水落地屏風,以表達人們對家庭和睦相處,興旺發達的向往。
展示在江西館內的《家園》則使用名貴的小葉紫檀雕刻而成,用細膩的雕刻手法,創新的雕刻布局,展現著家和萬事興的美好寓意。
“‘家和’是孝道文化的延伸,只有敬老愛幼,才能家和,才能萬事興。這一系列作品充分利用十二生肖的特殊寓意,表達出人們對家和萬事興的追求。”宋智勇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