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首頁>行業資訊頻道>藝術>首頁推薦>

激情歲月書寫深圳文藝華章

激情歲月書寫深圳文藝華章

分享

他們就是2019年“深圳文藝名家推廣”計劃推出的三位文藝名家:祝希娟、馮剛毅、何煌友(已故)。在深圳經濟特區這塊沃土上,他們聆聽時代聲音,奉獻藝術精品,書寫了深圳文藝建設發展的時代華章。

祝希娟在電視劇《命運》中友情飾演老干部文華大姐。

著名粵劇演員馮剛毅《駝哥的旗》劇照

攝影家何煌友


他們專業卓越,孜孜追求,不斷攀上藝術高峰,為深圳文化藝術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們德藝雙馨,淡泊名利,彰顯著各自獨特的人格魅力。他們就是2019年“深圳文藝名家推廣”計劃推出的三位文藝名家:祝希娟、馮剛毅、何煌友(已故)。在深圳經濟特區這塊沃土上,他們聆聽時代聲音,奉獻藝術精品,書寫了深圳文藝建設發展的時代華章。


祝希娟: “深圳才是我的家”


她是中國百花獎首位最佳女演員,曾入選“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人到中年從上海舉家南遷,成為深圳經濟特區的文化“拓荒牛”,投身深圳電視臺建設,創立深圳電視藝術中心,在演員身份之外,還開始從事影視創作生產管理,成就改革開放一個又一個“深圳制作”……她就是祝希娟,她的藝術事業在深圳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上世紀80年代初,祝希娟舉家南遷深圳。到達深圳后開始參與籌建深圳電視臺的工作,并擔任副臺長的職務。她與同事們吃著泡面加罐頭,在一片荒蕪中建設著一個全新的電視臺。1984年1月1日,深圳電視臺正式誕生了。祝希娟開始招聘文藝工作者,想發展深圳的影視事業,當時深圳在這塊還是一片空白。


1984年,深圳電視臺第一部電視劇《愛在酒家》出爐,該劇由著名導演郭寶昌執導;1985年,反映深圳兩萬基建工程兵的電影《男性公民》面世……隨后,由祝希娟主持開拍的《北洋水師》《特區法官》《魂系哈軍工》《大空戰》等電視劇相繼登陸熒屏,多次獲得電視劇“飛天獎”等榮譽。“當時我覺得應該反映特區沸騰的生活,于是之后拍攝的電視劇題材大都是反映深圳人民如何開拓創業、艱苦奮斗的。”祝希娟說。


1989年9月,深圳電視臺成立電視藝術中心,由祝希娟擔任中心主任。她繼續推動“深圳制造”電視劇的創作。1996年,她率領深圳電視藝術中心攝制組前往美國,拍攝了反映華人新移民故事的電視劇《百老匯100號》,這部作品在國內以及美國的華人社區影響頗大。


祝希娟還多次邀請著名導演、她的恩師謝晉以及陳荒煤等國內著名藝術家來深圳,為深圳的文化事業發展出謀劃策,促進了深圳文化事業的發展。


“1998年,我從深圳退休,隨兒子定居洛杉磯。2006 年,我回國成立公司。深圳才是我的家。”這是祝希娟濃濃的“深圳情結”。從美國回來深圳后,祝希娟沒有停止拍戲。近年來,她還一直在為年輕人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而努力。2017年,祝希娟獲得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終身成就獎。(深圳商報記者 魏沛娜)


馮剛毅:


粵劇人生 “梅開二度”


1989年4月,深圳粵劇團著名演員馮剛毅憑借《風雪夜歸人》獲第六屆“梅花獎”,成為粵劇界第一位梅花獎得主。


作為深圳粵劇團潛心栽培的著名粵劇演員,馮剛毅曾任深圳粵劇團領銜主演、副團長,深圳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他讓粵劇這顆“南國紅豆”在深圳閃閃發亮,而深圳也成就了他璀璨的粵劇人生。


馮剛毅從小酷愛粵劇藝術,1965年底調入寶安縣粵劇團,1971年因劇團解散,調入文藝宣傳隊,1974年調回重新組建的寶安縣粵劇團(深圳粵劇團的前身)。1984年,由他主演的新版粵劇《風雪夜歸人》正式推出。廣東評論界盛贊該劇“吹皺一湖春水”。同年,深圳粵劇團赴中南海禮堂演出該劇,隨后在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開辟了現代戲在國外演出的先例。


然而,在獲得戲曲界最高獎項之后,馮剛毅也曾暫別了舞臺,但他內心深處始終眷戀著粵劇事業。最終在1992年春天重返舞臺,并改變戲路挑戰了《雙槍陸文龍》《盤絲洞》等戲。2002年,馮剛毅憑借《駝哥的旗》獲中國第十九屆戲劇“梅花獎”,成為廣東粵劇界二次獲此獎項的第一位演員。


藝術之路貴在從嚴求新。過去馮剛毅的文戲為人所稱道,在粵劇界以多情小生形象揚名;現在他拓寬戲路,在武戲上鋪展新途。他努力擺脫千人一面、百戲一腔的藝術實踐,還博采何非凡、新馬師曾、陳笑風、羅家寶諸家唱腔之長,加以融會創新。


1992年9月間,深圳粵劇團第二次赴新加坡商演,掀起了一股粵劇旋風。當深圳粵劇團載譽歸來后,廣州市出現近年罕見的排長龍購票的盛況。1993年春節前夕,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馮剛毅首屆“深圳市優秀專家”的光榮稱號。同年,“馮剛毅粵曲唱腔音樂會”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大廳舉行。


自1963年在廣東省博羅縣東樂粵劇團學藝到2007年退休,作為粵劇界唯一一個兩屆“梅花獎”得主,馮剛毅坦言,他粵劇事業的起步、發展和輝煌都在深圳。深圳粵劇團給了他充分施展才能的舞臺。深圳開放、包容、創新的精神和各級領導對文化藝術事業的重視是粵劇能在深圳“梅開二度”的主要原因。回憶過往,他坦言將更加關注劇本創作,爭取機會與青年演員互相交流促進。(深圳商報記者 魏沛娜)


何煌友:


深圳攝影第一人


用鏡頭記錄下深圳原來的面貌,是何煌友認為最自豪的事情。他曾用過的膠卷達6麻袋之多。他是當之無愧的“深圳攝影第一人”。在他的鏡頭下,一張張照片不僅串聯起深圳從老寶安縣到改革開放以后的發展歷程,而且表現了深圳從邊陲縣城到國際大都市的發展進程。他以廣東人特有的敏銳與實干,帶領大家開創了深圳攝影的繁榮局面。


1955年,何煌友應征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鐵道兵戰士。他在部隊用手中的照相機記錄了戰士們的工作和生活實況。1970年,何煌友轉業復員到廣東寶安縣文化館工作后,拍攝了大量有關寶安縣的農業、工業、邊防、漁業和文化歷史狀況以及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的火熱場面。1980年,何煌友發起成立深圳市第一個文藝團體——深圳攝影學會,并擔任會長。他帶領深圳攝影學會白手起家,在深圳建起了全國絕無僅有的一座攝影大廈。1987年他們聯合香港公司共同主辦了首屆全國攝影十杰年賽。這項賽事一直持續了十四年,成為全國影響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攝影賽事之一。


1995年,何煌友代表深圳攝影學會聯合中國攝影家協會組成代表團參加第23屆國際攝聯大會,并協助中國攝協以一票之微贏得了第24屆國際攝聯大會的主辦權。最終第24屆國際攝聯大會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為了表彰該大會的成功舉辦,國際攝聯特別授予何煌友FIAP“杰出貢獻”榮銜。


毋庸置疑,何煌友是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最忠實的記錄者之一。198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為了記錄那激動人心的歲月,何煌友跑遍了深圳所有的工地和重要場合,用手中的相機拍攝了那一個個重要的時刻,如標志著改革開放建設正式展開的《蛇口炮聲》、深圳建成的第一座高樓《金城大廈封頂》及深港關系轉變的《港督視察深圳水庫》等,還有用了三年時間才捕捉到那“一聲春雷一座新城”,誕生了藝術與寓意俱佳的杰作《春雷》。


何煌友1996年榮獲中國攝影家協會“特殊貢獻榮譽獎”,1997年被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授予“杰出貢獻榮銜”“銀質獎牌”“E-FIAP獎牌”,1999年榮獲第四屆中國攝影“金像獎”,這些不僅是屬于何煌友的榮譽,更是屬于深圳攝影的榮譽。


(深圳商報記者 魏沛娜) 


[責任編輯:肖紅艷]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 亚洲第一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 五月天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阿v天堂2020在线播放 | 五月天激情视频在线 | 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亚洲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