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會一側。
◎ 深圳特區報2019年09月03日訊 (記者 尹春芳)
工藝大師、90后傳承人、藝術重器、文創新品,展會、對話,匯集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工藝名師和作品的“粵港澳大灣區工藝美術博覽會”日前在廣州琶洲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本次博覽會以全新的面貌,展現新亮點、新工藝、新傳承、新文化,以“智啟人文灣區,傳承匠心致遠”為主題,在“主題內容”和“展示體驗”方面都做出專題策劃和全新升級。同時展會新增三大特色展區和兩場交流會,并首次展出“藝籃子”和“百人培養計劃”的部分作品,展現培育扶持青年藝術家的成果。
此次博覽會內容多樣,精彩紛呈,集中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嶺南地區工藝美術創作成就。展會設置港澳專區展示香港、澳門兩地工藝美術代表作品。此外,還舉辦“南粵古驛道文創展”,讓傳統工美結合互聯網文化,并與國畫、油畫和當代藝術等跨界融合,打造具有時代氣息的“工美新文創”展區。
在“70周年展區”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楊銳華,帶來《貔貅》《喜獲大利》等精品;還有潮州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芝文與弟子聯手展出多件精品力作,令觀眾驚嘆不已。該展區還有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張瑞端的手拉壺作品《孺子牛》《螭蟠》《民族魂》,及他的兒子、潮州裕德堂手拉壺第五代傳承人張澤鋒的作品《海黃之韻》《半個月亮》《福豬》《歡歌起舞》等。
在匠心傳技藝展演中,還有多位省、市大師的作品。其中包括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鄭金發的潮州彩瓷,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周承杰的廣彩,佛山市工藝美術大師、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饒寶蓮的佛山剪紙,肇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李社洪的肇慶硯雕,以及工藝美術師林湘禹的潮州手拉壺。
麥稈畫是始于隋唐時代的宮廷工藝品,既有自然古樸,典雅大方的特色,又有富麗堂皇、靈秀端莊的氣韻,古香古色,具有金碧輝煌的效果。上世紀50年代以后,潮州麥稈畫不斷發展,成為一個工藝品種,行銷海外。
本次作為文創新品的麥稈畫燈飾、麥稈畫筆筒、麥稈畫手賬本,把麥稈畫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麥稈畫手賬本選取尼泊爾手工紙。尼泊爾手工紙全由手工制作,取材于喜馬拉雅的高山,材質特殊,古樸經典。麥稈畫作品選題于大自然,樸實又不失趣味。
除了涵蓋精心構思的佳作以及各種各樣的展演之外,此次博覽會還舉行了“灣區花正開——工美國潮的新觀察”交流會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創資本”交流會,討論新形勢下粵港澳大灣區工藝美術的發展方向和機遇,為行業賦能。
據悉,本屆博覽會以振興傳統工藝為重要內容,通過集中梳理和展示粵港澳三地工藝美術的歷程、精品、工匠、企業等,將工藝美術臻品與世界同臺,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與世界對話,彰顯中華文化自信,激發全社會文化創新創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