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銀行,它肩負實業興邦使命而生,坐擁國際化基因與視野,始終心系實體經濟。
有一家銀行,它背靠集團大樹,擔綱實業的兄弟姐妹們也是枝繁葉茂,大家庭的每一次“集體行動”,都可能是金融與實業的標志性握手。
1987年—2017年,這家銀行——中信銀行“三十而立”!
30年時光,中信銀行已經成為一家資本實力雄厚,頗具市場競爭力的綜合性、現代化、國際化商業銀行。中信銀行的成長日志可以說是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不斷成長與蛻變的縮影,記錄了金融企業在風云激蕩的年代中不懈追逐中國夢的時代精神。
發軔于斗室 書寫金融史
生于斗室,卻綻放于世界舞臺。
大多數人都并不知道,如今千余家網點覆蓋全國所有省級機構并已拓展至海外的中信銀行,彼時是從北京國際大廈一間小小的會議室發軔而來。
1987年4月14日,在北京國際大廈,時任董事長榮毅仁先生主持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信實業銀行成立。這是改革開放后成立的第一家全國性綜合性商業銀行。對于中國的銀行業來說,1987年絕對是值得載入史冊的一年。正是在這一年,商業銀行的概念在我國真正落地。
按照榮毅仁先生的期許,中信銀行成立伊始就向著“面向全國,面向國際金融市場的新型商業銀行”的目標努力前行。年輕的中信銀行積極走出國門,大膽參與境內外金融市場競爭,并代表中信集團在東京、紐約、倫敦等資本市場上成功地發行了一筆又一筆債券,多次作為國際銀團參與行和牽頭行參加對國內外企業的銀團貸款,為改革開放前期我國大力引進外資發揮了重要作用,書寫了中國金融發展史上的多個第一:1987年12月份,與美國惠譽證券合作開展民航租賃,成為國內率先與國外公司合作從事飛機租賃的商業銀行;1996年,牽頭國內13家金融機構為伊朗德黑蘭地鐵項目提供了2.69億美元出口買方信貸銀團貸款;1998年,與美國使館合作推出了代收美國使館簽證申請費和代傳遞簽證資料業務,并獨享這份信任至今……
2002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商業銀行向建立現代金融企業邁進。為了適應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中信銀行于2005年正式啟動了改制上市的步伐,并于2007年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銀行的IPO在資本市場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信銀行的發行上市在同業中創下了股改上市的較快時間紀錄,同時也創下了較低的價格敏感性、較高的定價水平等多項紀錄。上市期間,中信銀行再展創新風采,受到了境內外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和追捧,引發了市場的巨大反響,發行市凈率高達2.84倍,市盈率高達39倍,發行估值水平超過彼時已上市的所有中資銀行,A股和H股合計共籌集資金(扣除上市發行費)約448.36億元人民幣,書寫了中國企業上市發行的嶄新篇章。
成功上市更是給中信銀行的發展插上了翅膀。截至2016年年末,中信銀行(并表口徑)總資產達到5.93萬億元,當年營業收入1537.8億元,凈利潤416.3億元。在境內138個大中城市設立了營業網點1,424家,擁有員工5.8萬人。
對于中信銀行來說,三十年來不斷沉淀、超越以及突破自我的種種紀錄更像是前行中的一份鼓勵,欣喜之余轉化為新的起點,開啟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