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90年代,改革的浪潮席卷中華大地。1992年10月,我國第一家由大型國有工業企業獨資籌建的銀行——華夏銀行在改革的大潮中應時而生。從股份制改造、成功上市,到引入戰投、股權改革,再到如今的繼往開來、戰略轉型,華夏銀行作為北京市屬國有金融企業,始終在黨的領導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立足北京,輻射全國,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己任,不斷打造一家特色鮮明的金融服務機構。
近年來,華夏銀行更是加快發展的步伐,不斷求新求變,交上一份碩果累累的成績單:截至2017年6月末,總資產規模超過2.4萬億元,核心一級資本近1400億元,在全國主要城市設立了40家一級分行、925家營業機構,員工人數近4萬人。建立境內外代理行1572家,分布在五大洲的115個國家和地區的375個城市,建成了覆蓋全球主要貿易區的結算網絡。在今年7月份英國《銀行家》雜志發布的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中,華夏銀行按照一級資本排名第67位,按照總資產排名第70位。
深耕中小,打造“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商”品牌
中小企業的活躍程度最能體現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華夏銀行從未把中小、小微企業當做“貧礦”,而是撲下身子,沉下心來,把服務中小企業當做一項事業來對待。不斷創新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逐步形成了“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商”業務特色。
連續多年完成監管指標。自2010年至今,華夏銀行每年都能完成監管部門下達的“三個不低于”監管指標。成立至今,華夏銀行已累計發放小微企業貸款超過1萬億元,目前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突破3000億元,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高達94.23%,名列同業前茅。
設立專營機構,健全服務體系。華夏銀行自2009年即成立一級職能部門——中小企業信貸部,以信貸業務為切入點,為小微企業客戶提供融資服務。截至2017年6月末,設立了近60家小微企業金融部,140多家小微業務特色支行,130多家小微企業客戶部。服務機構已輻射至金融總量相對較多的直轄市、主要省會城市及重要地市,形成了完備高效的“總行—分行—支行”條線化管理框架基礎。
構建O2O的小微企業特色產品體系。在“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商”戰略的引領下,相繼研發了具有業內領先優勢的年審制貸款、網絡貸、電商貸等產品,堅持供應鏈“鏈式開發”,開展商戶收單服務,構建了線上產品與線下產品相結合適用于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O2O特色產品體系。
發力“綠色金融”,打造“綠色華夏”品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在積極響應“發展綠色金融”國家戰略中,華夏銀行走在了行業前列。
綠色發展,理念先行。華夏銀行將綠色金融發展理念體現在全行戰略發展規劃中,并于2016年底成立專營部門——綠色金融中心,在國家戰略的指引下,聚焦綠色金融改革創新五大試驗區,打造綠色金融品牌,深化綠色金融創新驅動,形成“綠色華夏”特色品牌。
綠色信貸業務快速發展。華夏銀行在能效融資、清潔能源融資、環保融資和綠色裝備供應鏈融資四個領域推出六大特色綠色信貸產品,信貸規模逐年增長。截至2017年6月末,全行綠色信貸業務余額超過500億元,增速遠高于各項貸款的平均增速。其中60%的資金投向垃圾處理、污水治理、生態保護、節能環保、環保設備制造、資源循環利用等產業領域。
綠色金融國際合作不斷加強。與世行持續合作,推廣能效融資。截至2017年6月末,共計為北京、河北、河南等12個省市的31個項目累計投放世行能效貸款2億美元,發放配套人民幣貸款近18億元,項目投放涵蓋鋼鐵、水泥、煤炭等多個領域。與法國開發署合作,推進綠色中間信貸。利用法國開發署轉貸資金,支持能效提升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目前已為10個省份的25個項目提供了近1億歐元的融資,配套人民幣融資11億元。
綠色金融服務成效明顯。推廣綠色出行,發行170萬張華夏速通卡(ETC卡),實現了公路收費口“收費不停車”,降低車輛碳排放。持續推行以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移動銀行為主體的“華夏龍網”電子銀行服務,培養客戶移動互聯網金融使用習慣,截至2016年末,全行電子銀行交易替代率88.54%。
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京津冀服務”品牌
作為一家發軔于首都的銀行,北京無疑是華夏銀行的根,根深才能開枝,根深才能葉茂。國家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后,華夏銀行深刻認識到只有立足京津冀,服務京津冀,才能抓住歷史機遇,實現蛻變發展。
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國家戰略的號召下,華夏銀行成立最高規格的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小組,設立專門推進機構,出臺優惠信貸政策,開辟資金綠色通道,每年安排200億元支持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產業升級轉移。開展京津冀專項證券化業務,設立京津冀協同發展基金等等,華夏銀行在服務京津冀上全面布局。
引入國際金融組織共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2016年6月,與世界銀行合作的“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融資創新項目”,是我國首個采用世界銀行基于結果導向型的綠色金融創新項目,投資規模超過100億元,每年可減少碳排放246萬噸。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在“協同”。打破金融服務行政分割,推動金融要素合理流動,既是協同發展的題中之意,也是金融服務的創新要求。為此華夏銀行開發了行業內第一張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主題的銀行卡——京津冀協同卡,提出打造“協同發展京津冀、三地互通如同城”個人業務同城化品牌,目前已累計發行近100萬張京津冀協同卡,以及170萬張ETC速通卡,促進三地金融服務一體化。
“搶灘”雄安新區。今年8月15日,華夏銀行安新支行開業,成為雄安新區成立后,全國首家在此新設開業的金融機構。與此同時,籌建中的容城支行也已完成選址,這意味著華夏銀行在金融支持雄安發展中已搶得先機。同時根據新區建設需要,華夏銀行將集中資源、特事特辦,給予特殊政策支持,在產品、服務、創新、效率等方面“高點定位”建設安新支行和容城支行,打造集移動、互聯、智能為一體的智慧銀行,適應新區建設“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高點定位的規劃要求。
布局文創產業。今年10月11日,華夏銀行文創產業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作為該中心落地的第一步,北京文創產業管理部也同步成立。這是華夏銀行積極響應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戰略發展定位,加大對文創產業發展金融支持力度的重要布局,也是華夏銀行積極融入主流經濟的又一次探索和嘗試。
推進金融科技,打造“數字華夏”
銀行與科技,是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型共同體,科技驅動增長,成為銀行業轉型的突破口。華夏銀行抓住金融科技對銀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從戰略、機制到技術應用、創新研發等方面對金融科技進行布局和實踐,打造華夏銀行在Fintech時代新的核心價值,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換道超車”牢抓金融科技。華夏銀行提出打造以實時互聯、自然交互、數據驅動、深度智能為特征的“智慧金融,數字華夏”愿景,確立整體數字化轉型與互聯網銀行平臺創新雙輪驅動策略,從組織機制、發展思路、技術架構方面加以推進落實,并最終在客群拓展、體驗提升、成本降低、服務改善等多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五位一體”搶占先機。在銀行業集體發力金融科技的情況下,華夏銀行獨辟蹊徑,對產品和服務進行移動化、平臺化、場景化、智能化、數字化改造。
牽手BATJ讓金融科技落到實處。從“單兵作戰”到“多方聯合”,是雙方自身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不謀而合的訴求,是資源互換、強強互補的合作,將會產生“1+1>2”的效應。華夏銀行與騰訊等金融科技公司開展的業務合作,主要圍繞技術合作、產品合作、營銷合作三類展開,形成內外聯合之力,將金融科技成果真正落到實處。
發揮金融科技雙向力嚴控風險。金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對于金融科技的運用,華夏銀行“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發揮大數據、云計算、生物識別等技術優勢,強化風險的識別、監測、預警、隔離,全方位保障安全。(通訊員 汪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