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監會批復了安誠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誠財險”)的股東變更,批準國際金融公司將所持有的3億股股份轉讓給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重慶城建”)。轉讓后,重慶城建持有股份由9.65億股增至12.65億股,持股比例由原來的23.68%增至31.0403%。同時,國際金融公司不再持有安誠財險的股份。
國際金融公司是世界銀行集團的成員組織之一,此前持有安誠財險3億股股份,以7.36%的持股比例位列第四大股東。那么,此次出清其全部持有的股份為哪般?
為上市鋪路?
據了解,安誠財險此前與國際金融公司“在一起”已有近6年的時間。2012年3月,安誠財險定向增發5億股普通股,在此次定增中,安誠財險引入了外資股東國際金融公司,后者以逾3億元出資認繳10%股份。
如今,國際金融公司已出清所持有的全部安誠財險股權。對于這家背景實力雄厚的外資股東的“離開”,業內有聲音推測,安誠財險是在為公司A股上市布局。
根據安誠財險司官網公開披露的股權信息可知,此次繼續增持股份的第一大股東重慶城建,是由重慶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100%持股。此次交易完成,重慶城建手中的安誠財險股份增至12.65億股,持股比例為31.04%,穩居安誠財險第一大股東“寶座”。
而安誠財險原第2、第3位股東重慶渝富與DB損害保險持股比例不變,分別為18.77%與15.01%,原第四位股東國際金融公司“出走”后,其余股東位次向前遞進,股東數量也由20家減少至19家。從最新股權結構來看,安誠財險的外資股東僅剩DB損害保險一家。
對此,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教授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從公司股權結構的調整方向來看,與其欲籌備A股上市是有一定關聯的。我國相關政策對有外資背景的企業實現A股上市是有一定限制的。”
“盡管如今我國股市已實現全流通,允許境外企業參與A股上市,但事實上參與渠道非常有限。再者,公司若是退而求其次選擇B股上市,效果將大打折扣,因為相較于上市價格高且影響力大的A股,B股則遜色許多。因為外幣交易在國內流通性較差,交易量小,且B股上市還存在匯率變動而產生的外匯風險。”奚君羊補充稱。
就此,《國際金融報》記者向安誠財險方面進行采訪求證,得到了否定的答案。“目前我司暫無上市計劃。”安誠財險相關部門負責人回復稱。
因盈利不佳?
不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庹國柱則認為,“出清外資股東恐怕非安誠有意為之。”
庹國柱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外資逐漸從中國合資保險公司撤出的原因其實很復雜。比如,對于中國市場的‘打法’,外資企業無法適應。同時,中國經濟增速下滑,也意味著最初的高利潤時代已結束,外資股東趁此將股權賣個好價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若是等到牌照不值錢的那一天再抽身,恐怕就晚了。”
據了解,安誠財險成立至今共計增資四次,其注冊資本從5億元增加至目前的40.76億元。因此,償付能力充足率保持在較高水平。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安誠財險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均為716.09%,償付能力充足,遠高于保監會劃定紅線。
但安誠財險凈利潤數據卻較為“暗淡”。公開數據顯示,近5年來,公司的凈利潤有著較大波動,分別是2013年盈利6634.64萬元;2014年虧損1.11億元;2015年盈利2.05億元;2016年盈利1011.51萬元以及2017年盈利390.55萬元。
盈利狀態不佳或與內部管理亂象頻出相關。近5年來,安誠財險曾因高層挪用公款、財務數據造假、騙取保費、業務違規違法、產品違規等各種原因收過監管的罰單或監管函。
今年以來,安誠財險也已收到多家罰單。比如,2月6日,安誠財險重慶分公司因給予投保人合同外其他利益等行為收42萬元罰單;同日,安誠財險開州支公司因虛假理賠騙取保險金被罰。
那么,此次國際金融公司出清股份是否與安誠業績不穩定相關?對此,安誠財險方面僅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此次國際金融公司(IFC)與重慶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達成的股權轉讓,是雙方基于自身經營發展需要作出的選擇。我司按照《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協助配合辦理此次股權轉讓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