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您的個人征信記錄,XXX公司為您提供最高100萬的授信額度,門檻低,手續簡單,三分鐘到賬……”市民李先生近期多次收到深圳一家貸款公司的營銷短信。記者了解到,這類以虛假、夸大的廣告內容刺激消費者盲目借貸、過度消費,易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是產生大量糾紛的源頭。而以低門檻、高收益率引誘誤導消費者“投資理財”類互聯網金融廣告,則可能涉及非法集資。業內人士提醒廣大消費者,面對五花八門的金融廣告,“心癢”的同時要多留個“心眼”,冷靜分析守住“錢袋子”,小心那些“有毒”的金融廣告。
互聯網金融廣告泛濫
記者近日搜索了包括多個大型網絡(站)的電腦PC端口和手機應用APP端,發現各類網絡貸款、投資理財互聯網金融廣告泛濫,通過五花八門的宣傳手段誘導消費者“上鉤”。
總結來看,一是夸大宣傳。為在極短時間內吸引客戶眼球,鎖定客戶關注度,廣告圍繞“資金借貸”、“網絡理財”等關鍵要素,如利率、額度、審核條件等進行宣傳包裝,文案普遍采用低俗、夸張醒目的語句。資金借貸類廣告,著重渲染“門檻低、手續簡單、放款額度高”。比如,“征信不好也能申請”、“剛來就給80000額度、逾期2次還能借”,“微信輕松借8萬”、“10人借款10人通過”、“微信號就能借錢”、“憑身份證秒下款(用手機號就能借)”、“幾乎沒人被拒”。投資理財類廣告,著重渲染高收益率、無風險,對未來效果、收益作出保證性承諾,明示或者暗示保本、無風險或者保收益。 “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19%”“30倍活期存款收益”“存1萬每月收益113元”“本息有保障” “不限用途、向大學生貸款”。
二是廣告推送方式隱蔽,消費者易于“上鉤”。當前,通過付費互聯網平臺推送金融廣告的主要場所為新聞客戶端、其次為搜索引擎。這與目前民眾主要通過互聯網瀏覽新聞和進行信息檢索的上網行為習慣密不可分。上述兩類廣告緊密結合網民的上網行為特征,與新聞信息或檢索信息一同展現,使消費者難以察覺、分辨其廣告行為。更有甚者,消費者利用手機支付軟件支付完成后直接跳轉至金融廣告頁面。
深圳多部門嚴查虛假違法廣告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金融廣告市場粗放發展,含有虛假、誤導內容的廣告頻繁出現,一些非法集資、不良網絡借貸等違法活動也假借正規金融產品名義開展廣告宣傳,嚴重擾亂了金融秩序,給群眾造成了大量損失,影響金融和社會穩定。
據知情人士透露,由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委、深圳人行、市公安局、市通信管理局等部門組成的深圳市廣告監管聯席會議,近期的工作重點將緊緊圍繞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點領域,嚴肅查處虛假違法廣告,凈化廣告市場環境。
三招守住你的“錢袋子”
如何防止被騙?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需要三招守住你的“錢袋子”:一是要學習廣泛的金融知識。上述非法金融廣告類型要熟記。二是要多思考,提高警惕,避免盲目、沖動地進行金融交易。對高收益的誘惑要有清醒認識,不要妄想“天上掉餡餅”,對“高額回報”“快速致富”的投資項目進行冷靜分析,避免上當受騙。對于網絡借貸要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想一想是否有能力償還高利息,是否會給自己帶來嚴重的影響。三是要慎行。謹慎使用金融工具,不將個人信息留在不熟悉或不正規的機構和網站中;銀行網銀密碼和網站社交賬號密碼要分開,防止銀行卡被盜刷;不輕易轉賬。此外,很重要的是,要學會辨別金融產品或服務提供方的金融資質。
深圳某律師事務所律師曹屹認為,未經有關部門許可,以投資理財名義吸收存款,發放信用貸款的,可能涉及非法集資。因此,消費者在百度上搜索投資理財、網絡貸款平臺,應仔細辨別金融產品或服務提供方的資質,切莫輕信夸大金融廣告宣傳,進入非法金融平臺投資、借貸,以免損失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