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是稀缺資源,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強化金融服務,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也要充分考慮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不能搞“大水漫灌”,應注重精準施策,既讓資金切切實實流向中小微企業,也要把風險底線守好。
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瓶頸,市政府日前印發《關于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若干措施》,推出8項舉措11個政策點,為中小微企業打造創新創業的良好融資環境。此外,最近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與深圳市金融辦、深圳銀監局、深圳證監局、深圳保監局共同召開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會,試圖在“幾家抬”思路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長效機制。政策放大招,機構使巧勁,深圳中小微企業發展迎來重大利好。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決定經濟向前發展的并不只是財富500強,它們只決定媒體、報紙、電視的頭條,真正在GDP中占百分比最大的還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創新中小企業。事實上,中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70%以上的發明專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
然而,地位和作用如此重要的中小微企業,卻普遍面臨著生存成長的“不可承受之重”——“融資難”。特別是在經濟去杠桿過程中,小微企業融資面臨的“擠出效應”更加凸顯。能否打破“融資難”魔咒,決定了很多中小微企業的生死存亡。
大企業強國,小企業富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改善金融服務,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管道。可以說,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為中小微企業發展“造環境”,已成為當前改革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現在默默無聞的中小微企業,有可能就是未來的“獨角獸”“小巨人”“巨無霸”。是否愿意等待中小微企業成長,并給其送出一記記漂亮“助攻”,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能否持續繁榮的關鍵所在。
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深圳不遺余力。深圳設立的產業專項資金中,除總部經濟、支持金融業等鼓勵產業集聚的政策外,其余都適用于中小微企業,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均有覆蓋。僅2017年一年,深圳市級財政資金就投入300余億元,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流向創業創新、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為中小微企業“解渴”。
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深圳在金融體系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形成了創新友好型的金融環境,但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情況依然存在。根據市經信委早前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深圳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仍高達萬億,融資有效滿足率不到六成。由于資金緊張,不少中小微企業不得不放棄擴大生產規模、技術設備升級。
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正確打開方式是“幾家抬”。深圳此次出臺的《關于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若干措施》,其政策意圖就是強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擴大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構建多樣化的風險分擔機制,推動“政企聯動、銀保聯動、投貸聯動”,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牽線搭橋。比如,市財政出資設立初始規模為20億元的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以及總規模為30億元的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基金,建立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將有效提升金融機構為中小微企業放貸的積極性;落實無還本續貸和過橋資金貼息,鼓勵銀行不輕易抽貸、斷貸,將有力解決中小微企業流動性融資難題;創新財政補貼方式,填補企業發債融資支持政策的空缺,將大大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為自身成長壯大注入源源不斷的“養分”。
資金是稀缺資源,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強化金融服務,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也要充分考慮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不能搞“大水漫灌”,應注重精準施策,既讓資金切切實實流向中小微企業,也要把風險底線守好。有些中小微企業陷入經營困境,其實并非資金問題所致,而是發展方向出了問題。倘若以融資手段解決非資金問題,只能延緩企業經營風險的爆發,卻無法改變其最終被市場淘汰的結果,反而消耗了有限的資金資源。因此,要讓融資真正轉化為中小微企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須健全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征集、評價與應用機制,改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著力提高政策和資金支持的精準度。
而在政策支持之外,中小微企業也要增強自身“體質”,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守法誠信經營,放大自身對資本的吸引力。在《關于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若干措施》中,無論是擴大“微票通”試點白名單,還是加快推出“科票通”“綠票通”,支持的重點對象都是符合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方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庫內的企業,即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戰略不是研究我們未來要做什么,而是研究我們今天做什么才有未來。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讓更多有前景的中小微企業能活下來、發展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強城市經濟活力,深圳理應做得更好。(深圳特區報首席評論員姚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