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3月14日訊 如何從多如牛毛的保險產品里選出自己真正需要的?如何在投保時就為自己的順利獲賠打好基礎?將保險公司的電話“拉黑”真的好嗎?對于這些在投保階段時常困擾消費者的問題,太平人壽希望給予更專業的建議,為消費者扒一扒投保前后要注意的事項,幫助消費者理性投保,讀懂保險條款,減少保險糾紛,在維權的路上少走彎路。
投保選什么——理賠大數據的啟示
保險產品讓人眼花繚亂,到底哪些產品最符合自己需求,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呢?太平人壽發布的2018年度理賠服務報告,或許能從大數據的角度為消費者提供科學的投保建議。
報告顯示,在太平人壽2018全年處理的理賠案件中,醫療理賠件數占比最高,占各類型理賠案件的94%,其次是重大疾病的理賠。而在重大疾病的理賠案件中,惡性腫瘤占比超過70%,實為頭號殺手,惡性腫瘤與心腦血管重疾、腦中風后遺癥三大重疾,更是占了重疾理賠案件的85%以上。從如此高的理賠占比不難看出,醫療、重疾類保險產品,應該是消費者選擇的基本款。
進一步細分,我們能發現,男女高發疾病也略有差異,男性出險率最高的重大疾病為冠心病和甲狀腺癌,女性出險率最高的重大疾病為甲狀腺癌和乳腺癌,甲狀腺癌和肺癌在男性與女性的客戶群中,均為較高發的疾病。這也提示了消費者,在投保重疾險時應該重點關注高發疾病是否已經涵蓋在保障責任內,也可以考慮分別針對男、女性設計的重疾保險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重疾出險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出險年齡在30-49歲區間的客戶比例不斷增高。而此年齡階段又恰好是事業上升期、上有老下有小、肩上負有各種貸款的時期,可謂工作壓力與家庭責任最重的階段。太平人壽的客戶M先生就是這樣的一位家庭“頂梁柱”,考慮到自身責任的重大,M先生為自己投保了20萬的保障。然而第二年續交保費時,M先生卻猶豫了,他認為自己身強力壯不需要這個保障。太平人壽的服務人員從客戶角度出發,耐心地重申了保險對于家庭的意義,說服了M先生繼續繳納保費。2018年11月,M先生被確診肺癌并獲賠20萬重疾保險金,回想起當時險些退保的行為,M先生不禁為自己投保了重疾險的正確決策而感到慶幸。因此,家里的“頂梁柱”可千萬不能讓自己“裸奔”,“重疾險”和“人壽險”的配置將為家庭構筑更穩固的安全保障。
合同看什么——躲不過的保險合同彎彎繞
進入簽訂保險合同的階段,表明消費者對產品本身已沒多少疑問。但由于很多關鍵細節,包括保額、保費、繳費期、保障期、保障責任、除外責任等都在這個階段確定,同樣不可粗心大意。保險賠不賠,不是代理人說了算,也不是保險公司有熟人就能賠,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合同條款,因此關于保險的合同要重點關注其“保險責任”、“責任免除”及“現金價值”三個方面。
“保險責任”明確說明了具體保什么內容,在哪些情況下可以理賠,而“責任免除”就會告訴投保人哪些是除外責任,在哪些情況下不賠,通常“責任免除”在條款中一般會用粗體顯示,投保時可千萬睜大眼睛。“現金價值”就是一旦中途發生退保的情況,保險公司能退回多少錢,一般長期險都是具有現金價值的。
對于投保人來說,投保遵循的是最大誠信原則,在填寫合同時要真實完整的填寫投保人、被保人及受益人個人信息,如實填報被保險人年齡、健康狀況等,并由投、被保險人在簽名欄親筆簽署(未成年人由監護人簽署);如發生信息變更,應及時聯系保險公司。以上內容都將作為保險合同的組成部分,若沒有如實填寫,可能導致出險無法獲得賠付,也為維權增加了難度。此外,保險合同中還有猶豫期、寬限期等約定,都是消費者保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手段。
多聽多看多問,做到對條款清清楚楚,對合同明明白白,只有做到理性投保,才能讓保險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們的財富和生活。
回訪聽什么——那些不得不聽的保險電話
買了保險,為什么還要進行回訪?回訪是投保后的一個必要環節,為了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規避銷售誤導,監管部門規定針對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險新單,保險公司必須對消費者進行回訪。回訪通常是以電話的形式,進一步確認消費者的基本信息,并對保單注意事項進行重點的解讀和進行相關的風險提示。如果不由分說拒接保險公司電話,可能就會失去了一次進一步了解自己保單的機會。同時,電話回訪對于消費者還有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一旦在回訪中發現存在銷售誤導,還可以及時維護自身權益,降低損失。
太平人壽一直將電話回訪列為售后服務的重點工作之一,除了要求100%進行電話回訪外,還通過一些智慧服務舉措,提升回訪服務體驗,力圖通過全覆蓋、夠細致的電話回訪,為客戶提供再次檢視自身保單權益的渠道和機會,幫助客戶有效維護自身權益。(通訊員 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