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1年6月16日訊 進入信息時代,發達的科技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為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多的犯法途徑。近日,北京的李女士接到一個電話之后,短短的一個多小時,先后給陌生人轉賬近80萬,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遭遇“假客服”電信詐騙,一小時被騙80萬
據了解,今年5月27日中午,李女士接到了一個陌生電話,對方自稱是某購物平臺的客服,說李女士三月份購買的一款化妝品有質量問題,店家可以給李女士三倍退款賠償。
電話里,這名陌生男子準確地說出了李女士的購買記錄,要求李女士添加QQ進行操作。這名陌生男子通過QQ向李女士發送了一個二維碼,要求李女士掃描二維碼下載語音通話軟件。
通過語音通話軟件,這名陌生男子指導李女士打開了網銀和支付寶,并輸入了付款密碼。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李女士先后將銀行卡余額以及60多萬理財產品轉給了對方,共計80萬元,對方告訴李女士,第二天錢就可以退還。目前,李女士已經向屬地公安機關報案,警方已經正式受理了這起案件。
警惕六大電信騙術,守護防詐騙“最后一公里”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新型詐騙手法層出不窮,嚴重危害了廣大群眾的財產安全。為提高廣大群眾防范電信詐騙意識,守護防電信詐騙“最后一公里”,廣發信用卡對電信詐騙幾大招數進行揭秘。
騙術一:冒充公、檢、法等相關單位工作人員,打來電話,告知涉嫌洗錢、販毒、經濟犯罪等,利用急于擺脫干系、減少損失的心理,誘使將錢款轉入騙子提供的所謂安全賬號,以達到詐騙目的。
騙術二:冒充家人、熟人、明星、領導等,以各種理由借錢,或索要紅包,這類騙術看似并不高明,但仍防不勝防。近期出現利用家長關心,騙子冒充孩子或孩子老師,通過加入家長群或單獨聯系家長,索要考試報名費、培訓費等。
騙術三:騙子冒充淘寶、鐵路航空等客服撥打電話或者發送短信,以受害人拍下的貨品缺貨或交易失敗為由,告訴受害人需要退款,要求購買者提供銀行卡號、密碼或誘導下載病毒App騙取信息,從而實施詐騙。
騙術四:騙子先將二維碼植入木馬病毒,再以降價、獎勵、發紅包等為誘餌,誘使用戶掃描,一旦掃描安裝,木馬就會進入手機系統,盜取銀行賬號、密碼等個人隱私信息,再以短信驗證的方式篡改密碼,將賬戶資金轉走。
騙術五:以社保卡、信用卡、銀行卡消費、扣年費、密碼泄露等為名,要求給銀行卡升級、檢驗資產證明清白,以保證資金安全為由,誘騙受害人提供銀行卡卡號、密碼、動態交易碼等信息,進而達到詐騙目的。
騙術六:通過“偽基站”偽裝成各運營商號碼群發短信,短信中暗藏木馬病毒的網站鏈接,只要點擊就可能被盜取手機內的網銀密碼等信息;還會誘騙下載安裝帶有木馬病毒的App,竊取賬號、密碼、驗證碼等,從而盜刷資金。
前三種主要為冒充類,后三種主要為誘騙密碼類,六種騙術看似簡單,但往往一環扣一環,一不留神就容易被騙,上述李女士就是中了三四騙術,導致短時間內造成較大損失。
要實施電信犯罪,就需有一個電子數據傳輸的介質-手機或電腦及聯系方式,電話、短信或應用程序。廣發信用卡提醒消費者,要保護好個人敏感金融信息,不向他人透露銀行卡號、密碼、信用卡背面CVV2碼、短信動態驗證碼等;遇到索要個人信息、短信驗證碼或銀行卡密碼等情況時應保持冷靜,切勿盲目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