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高質量發展高地”定位,平安注重以科技驅動助推深圳發展。
在“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戰略指引下,發展質量上處處體現著深圳特性。
圍繞“民生幸福標桿”定位,平安以智慧城市體系,推動深圳民生智慧化。
從邊陲小鎮到國際都市,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銳意改革,矢志創新,充滿創業精神和創新氣質的企業在這片熱土上相繼涌現。在不久前發布的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中,8家來自深圳的企業攜手入榜,其中,中國平安仍然是排名最為靠前的深圳企業——憑借191.5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平安排名再次躍升至第16位,在全球金融企業中排名第2,在中國入圍企業中排名第5,蟬聯中國內地混合所有制企業第1位,成為中國混合所有制企業中的“明星樣本”。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平安自1988年在蛇口誕生,到現在發展成為集保險、銀行、投資等業務為一體的世界級“巨無霸”綜合金融服務集團。站在改革與創新的跑道上,平安又已摩拳擦掌,蓄勢再起步。
1
以“排頭兵”精神助推示范區建設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1周年。扎根并成長于深圳的平安,在先行示范區建設上率先響應,積極圍繞中央對深圳的五大戰略定位,努力助推示范區建設。
圍繞“高質量發展高地”定位,平安注重以科技驅動助推深圳發展。在“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戰略指引下,發展質量上處處體現著深圳特性。截至2020年12月末,公司科技專利申請數累計達31412項,較年初增加10029項;位居金融科技、數字醫療專利申請榜單全球第一位,位居人工智能、區塊鏈專利申請榜單全球第三位。
圍繞“法治城市示范”定位,平安通過多次戰略合作以科技賦能社會。近年來,平安多次與深圳市相關政府部門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提升法治水平。2016年,平安和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攜手在數據實現基本共享和應用,在交通安全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2017年,平安與深圳公安局機場分局簽訂合作,推進人臉識別和大數據分析,在防爆安檢等環節落地試點,共同提高機場空防安全。2019年,平安和深圳國際仲裁院簽署“智慧仲裁”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全面提升仲裁業務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為深圳構建國際化營商環境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圍繞“城市文明典范”定位,2021年,中國平安聯合深圳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深圳市公共安全義工聯合會,在深圳發起“平安守護者行動”進社區活動,將率先在深圳推出“1+3”公益防災減災體系,為社區居民提供防災減災一攬子保險保障,打造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的“深圳模式”,為中國防災減災貢獻平安力量。
圍繞“民生幸福標桿”定位,平安以智慧城市體系,推動深圳民生智慧化。從“智慧、智理、智效”建設理念出發,平安依托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三大核心技術,推出國內首個“1+N”智慧城市平臺體系及解決方案,涵蓋智慧民政、教育、醫療、房產、養老等,用科技賦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這一體系已在包括深圳等100多個國內城市及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推廣實施。同時,平安以“建設+運營”模式,助力“i深圳”打造智慧城市標桿案例。
圍繞“可持續發展先鋒”定位,平安堅持履行企業責任,回饋利益相關方。平安將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上升為集團戰略,更加科學性體系化地加強企業治理,推動建立中國特色ESG評價標準,通過搭建AI-ESG智慧管理平臺賦能責任投資,并與中國經濟信息社共同發布“新華CN-ESG評價體系”。截至2020年12月末,責任投資規模超1.03萬億元,全面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2
協同保險主業構建醫療生態圈
在老齡化社會加劇和疫情等因素的推動下,國民健康意識不斷增強,需求旺盛,對此,中國平安加速構建醫療生態圈,拓展其保險產品種類并推出長期醫療險、慢性病保險和健康管理服務,使產品更加多元化、差異化。
例如,平安壽險今年在探索產品改革的過程中,重點推出搭配新定義重疾產品的“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務計劃,通過“保險保障+健康管理+醫療服務”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來滿足客戶全生命周期健康醫療和保險保障的需求。平安臻享RUN通過匯聚平安集團多方面的資源,聚焦健康、亞健康、醫療、慢病、重疾五大場景,為客戶提供涵蓋私人醫生、私人教練、門診預約、陪診服務、術后護理、重疾專案等12項核心服務。
平安積極探索“高品質康養+居家養老”一體化模式,并于今年上半年發布了“平安臻頤年”康養品牌及首個高端產品線“頤年城”,打造“入會即服務、入住即無憂”的服務體系。同時,平安也在積極探索居家養老模式,希望整合內外部優質資源,充分發揮保險的支付保障功能,為不同健康狀況的老人,提供包括護理、醫療和保險等一站式居家養老服務解決方案。
此外,平安還通過自建或外部收購,拓寬醫療健康生態。今年7月,由平安與日本鹽野義合資成立的平安鹽義有限公司正式開業,該公司將從未病護理、預防、診斷、核心治療藥及跟蹤回訪等階段提供包括運動、非處方藥、疫苗、新藥等健康管理方案;同時,平安將參與方正集團重整,并獲得北大醫療集團擁有的十余家醫療機構組成的醫療服務體系,這與平安構建醫療健康生態圈戰略布局高度契合。
金融是平安的現在時,醫療健康是平安的未來時。醫療生態圈的建設與保險主業高度協同效應突出,在助力金融主業獲客的同時,差異化服務也將有力增強平安與消費者之間的黏性。
3
綜合金融為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長期以來,平安不斷迭代創新技術和先進的運營理念,持續提升客戶體驗,為廣大客戶提供高品質的金融產品和醫療、科技等生活服務。
例如,平安壽險在行業內首創“智能預賠”服務,緩解客戶就醫的經濟壓力,全年累計預賠款超2.6億元。產險推出“一鍵理賠”服務,已有超234萬客戶體驗“平安好車主”APP“一鍵理賠”報案。平安銀行推出零售業務SAFE智能反欺詐系統,自上線以來累計防堵欺詐攻擊金額超24億元。2020年,金融壹賬通與境外20個國家或地區建立合作關系,投身“金融新基建”;旗下虛擬銀行在香港正式開業;并聯合招商局港口集團共同推動智慧港口建設,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貿易便利化。
作為綜合金融踐行者,平安深入貫徹銀保監會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精神,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業務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保險、銀行、投資等金融優勢,通過保險保障、提供貸款、債權計劃、股權計劃等方式,不斷優化金融板塊資源配置,全面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例如,平安通過旗下的保險、銀行、金融科技等業務,把超萬億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助力實體經濟發展。面對中小企業受疫情沖擊較大的情況,平安銀行響應“六穩”“六保”政策要求,針對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提供延期還款、合理設置還款期限、建立綠色信貸響應機制、保障征信權益等差異化應急金融服務。此外,平安銀行還對批量代發薪客戶給予貸款利息優惠,減輕小微企業的資金壓力。
同時,平安積極借助保險優勢為實體經濟賦能。2020年,平安通過信用保證保險簽單95萬多家,保險保額達4330.8億元;累計為200萬小微企業提供超60萬億元風險保障,幫助60萬小微企業重新恢復生產經營。同時,為全國1000多個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提供超過3.95萬億元風險保障,累計承保14大領域超700個首臺(套)項目,用保險力量助力“中國制造”。
去年,平安為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累計投入超5萬億元。去年前三季度,平安銀行新增投放民營企業貸款客戶占新增投放所有企業貸款客戶達70%以上;民營企業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長10.0%,在企業貸款余額中的占比為72.3%;平安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發放額為1925.96億元,同比增長14.0%。
4
金融科技賦能中小企業發展
作為當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型綜合金融集團,平安專注“金融+科技”雙驅動發展,不斷提高精準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基于自身的金融科技優勢,平安不斷探索服務小微企業新模式,開發支持小微企業新產品,助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難題。
例如,針對中小微企業規模小、數量多、涉及行業廣泛、靈活性強等特點,平安銀行利用數字金融技術,通過線上化、模型化、自動化的金融解決方案,將用戶按照性質、場景分層分類,聚焦各自的需求和痛點,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提供“千人千面”的產品和服務組合。借助數字化金融技術,平安銀行小微貸款客戶數、戶均貸款和信用類貸款占比三大指標均在業內全面領先,去年新增貸款客戶中20%以上為首貸戶,60%以上為信用貸款戶,真正服務到經營小生意、缺少抵押物、數量龐大的小微客群。
同時,平安銀行打造了“供應鏈應收賬款云服務平臺-平安好鏈”、“小企業數字金融”等業務,支持民營、中小微企業發展。業務上線以來,平安銀行小微業務規模持續增長,融資利率持續下降,給小微客戶帶來實實在在的融資便利和成本下降。
同時,金融壹賬通聯合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聯盟(IFAB),共同打造了基于區塊鏈的IFAB貿易融資網絡,鏈接各銀行和中小企業,推動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效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隨著“十四五”計劃開局,經濟社會發展開始進入新階段,金融業將更好地發揮服務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作用,主動適應并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及轉型升級中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以平安為代表的金融企業已經積極行動起來,推動中小企業的快速成長,帶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計劃的實現添磚加瓦。
5
振興鄉村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助力鄉村振興,就是要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產業。平安積極發揮自身在金融、保險和科技方面的專業優勢,聚焦扶貧地區的優勢產業,構建“扶智培訓、產業造血、一村一品、產銷賦能”為一體的扶貧閉環。
在持續做好深度貧困地區扶貧工作的同時,平安積極探索助力鄉村振興,初步總結出了“421”的鄉村振興模式,即通過融資、融智、品牌和科技四大賦能,推動綜合金融與三農場景兩者的結合,致力于打造集政府、農業龍頭企業、銀行、保險、農院所于一體的產業振興共建平臺。
平安通過發揮金融優勢為產業造血,助力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創新推出了“平安扶貧保”“扶貧債幫扶”“水電扶貧”等多種特色產業幫扶模式,支持核心農業企業的扶貧項目,以優惠利率貸款或債券投資等多種形式,開展產業扶貧,引入現代化農業產業鏈,將企業的種植、養殖生產工作與貧困戶緊密聯系起來,實現綜合金融與三農場景結合,幫助貧困戶穩定脫貧增收。去年1-9月,平安銀行投放扶貧資金108.9億元,惠及26萬貧困人口。
同時,平安還積極發揮保險保障功能,推動農業發展,為多村振興助力。僅去年就實現農業保險簽單76187個,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金額共計1446.7億元,因此受益的貧困戶和受災農戶達到568.3萬戶,涉農保險保額1163.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