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FP
不法分子利用近期疫情防控熱點和民眾配合防疫的意愿設計詐騙圈套,讓部分民眾信以為真。
隨著第三批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的公布,多座城市陸續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字人民幣消費補貼活動。但由于大眾對數字人民幣相對缺乏了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一特點,設計了各種打著“數字人民幣”幌子的新型騙局。
6月20日,央行在官方公眾號揭秘了四種新型詐騙手段,包括假流調、假活動、假公安、假網站。
案例一:假流調
張某接到自稱是某市防疫人員來電,對方稱“疫情流調發現張某違反防疫規定,涉嫌故意隱瞞風險區行程,已被通緝”,要求張某通過“資金核查”的方式核驗身份信息。
張某驚慌失措,與對方加了微信好友,安裝了對方發來的木馬軟件,并在對方引導下開通數字人民幣錢包,先將銀行賬戶中8萬元兌換為數字人民幣,后將數字人民幣轉賬至不法分子掌握的其他錢包中。后張某意識到不對勁,與當地疾控中心聯系方知受騙。
央行表示,不法分子利用近期疫情防控熱點和民眾配合防疫的意愿設計詐騙圈套,讓部分民眾信以為真。真正的防疫人員絕對不會詢問財產等與疾病傳播不相關的問題:不會索要銀行卡號、密碼或驗證碼;不會以任何理由讓您轉賬或進行所謂的“資金核查”。
案例二:假活動
符某手機收到一條“數字人民幣預約登記”的短信,并附帶了一個網址鏈接。由于前天在朋友圈看到“數字人民幣試點發行預約登記”活動推文,便放松警惕點開了網址。隨后,系統提示需要存入1萬元方可體驗數字人民幣,符某根據頁面提示轉入資金,片刻后資金即被轉走,符某方知受騙。
央行表示,不法分子利用民眾對于數字人民幣的熱情與好奇心,設計偽冒登記網站騙取個人信息與資金。民眾在參與數字人民幣試點活動時需留意,不要進入來源不明的“活動鏈接”或“活動頁面”,不要在來源不明的頁面中填寫任何個人信息或轉賬。
案例三:假公安
米某接到自稱是市某管理局的來電,聲稱米某名下的手機號碼曾發布違規信息,需要配合調查。對方報出米某的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和銀行卡號等信息,讓米某深信不疑。
隨后對方轉接“市公安局”,聲稱米某涉嫌詐騙活動,需要其提供財力證明,并要求和米某進行手機屏幕共享。米某在對方指示下開通數字人民幣錢包,并將10萬元銀行存款充入數字人民幣錢包,對方在屏慕共享過程中竊取米某的交易密碼等信息,隨后立即通過數字人民幣錢包將10萬元資金分3筆轉走,米某才驚覺受騙。
在這一騙局中,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是不法分子的慣用手段,利用民眾對于國家機關的信任和急干澄清事實的焦慮心理,誘導被騙人進行轉賬以“自證清白”。
實際上,真正的公檢法機關絕對不會使用電話或視頻連線方式辦理案件,也不會要求提供資金證明。凡是自稱公檢法并要求轉賬的都涉及詐騙。
案例四:假網站
朋友向王某推薦“央行數字幣”交易網站,稱“央行數字幣”價格實時波動,用戶可以線上交易“央行數字幣”獲利。王某登錄網站后點擊充值,顯示“入金通道正在維護,請聯系在線客服進行充值”,咨詢客服被告知要將資金轉入一個個人銀行賬戶。張某起疑后致電銀行詢問,確認這是一個詐騙網站。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人民幣是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與紙鈔和硬幣等價,不存在交易炒作空間,請勿相信用數字人民幣在交易所交易獲利等詐騙信息。
央行方面稱,不法分子利用數字人民幣熱點和部分民眾貪利心態,設計虛假交易網站并偽造“利好行情”以騙取資金,被騙人充值后則永遠無法提現。真正的數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與紙鈔和硬幣等價,不存在交易炒作空間。
試點階段,如何謹防詐騙?
央行提示,請勿通過不明渠道下載偽冒安裝程序。
目前,數字人民幣APP(試點版)已在應用市場公開上架。試點客戶可在蘋果Appstore、安卓手機應用市場和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等第三方市場下載注冊數字人民幣APP。
央行稱,公眾可拒絕任何個人、機構、組織企圖索取您數字人民幣APP登錄密碼、支付密碼、短信驗證碼的要求。謹防不法分子冒充政府機關和銀行、電商平臺等機構人員騙取您的信息。
此外,任何單位或機構(如公檢法、中國人民銀行、商業銀行)不會直接通過電話或短信的方式要求您向指定數字錢包、銀行賬戶、支付賬戶等進行轉賬匯款,請勿相信此類要求。
還需注意的是,數字錢包的名稱由用戶自行設置,不一定代表對方真實身份,請勿僅依據錢包名稱判定對方身份。(作者: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