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張唯接受采訪
《天籟夢想》海報
優秀國產片《天籟夢想》即將于1月9日登陸全國各大院線。本月6日,這部問鼎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最高獎的“深圳制造”在嘉禾影城超前點映,雪域高原與現代都會的融合,樸素動人的夢想追逐,獲得了觀眾的普遍肯定。當天下午,導演張唯蒞臨嘉禾影城接受媒體采訪,講述影片幕后的創作艱難。
影片獲贊:藏區與深圳的巧妙融會
《天籟夢想》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四個藏族盲童追尋音樂夢想的冒險旅程。不同于以往的藏族題材影片,該片沒有獵奇,沒有簡單的艱苦呈現,而是以樸素手法再現了盲童們的內心光明。他們行走在路上,歷盡坎坷,笑淚交雜,最終登上了“天籟夢想”的大舞臺。不少觀眾認為,該片不僅將夢想的目標巧妙設定在這個改革開放的窗口城市,更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作為改革之城、開放之城的巨大魅力,其現代包容的城市氣質流淌在整部影片中。
有年輕觀眾表示,影片總基調明快,并不乏幽默與會心,這讓人收獲了意外之喜。有觀眾注意到,86分鐘的觀影中,觀眾席發出了十幾次笑聲。影片充滿喜感,這與那些用苦哈哈基調表現殘疾人的電影迥異,盲童們的視力障礙只是戲劇沖突的要素,其夢想與情感都與普通人無異。片中有臺詞說“過度的憐憫就是歧視”,導演選擇輕松的視角,正是體現了一種平等與關愛。
深圳文聯一位評論家認為,影片核心的“夢想”與“天籟”,并沒有以單一維度呈現。重心放在了逐夢過程——即使是盲童,也需要在自我實現的終極命題上付出努力,這就使得他們與一般“正常人”無異。所謂人文關懷,不是用憐憫的目光去俯視,而是站在一起感同身受。整部影片中,這種價值觀的貫徹深入而不見痕跡。影片另一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方,是將西藏和深圳兩個完全不同的空間進行比照,同時,又巧妙互動。深圳的現代感與極具變化,西藏的古老原始與保持如初,兩個地點的空間形態與生活狀態差別,在追夢路上得以貫通,片中哈雷車隊就像一條線,將兩個點連接在一起。含蓄,自然,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
導演張唯:追求敏感純凈的表達
在接受采訪時,導演張唯透露了諸多影片幕后。從最初萌發到完成創作,前后歷時8年,他帶領工作人員幾次深入藏區,搜集了大量素材,其中童聲演唱的《潔白的仙鶴》特別打動了他。此歌在藏區流傳甚廣,歌詞是倉央嘉措的絕筆之作。張唯聽到的是8歲藏族小喇嘛的演唱,其歌空靈脫俗又帶些憂愁,便決定將其作為插曲,這首“不可復制的天籟”與電影主題不謀而合。而為電影配樂的大師、奧斯卡音樂終身評委Peter Golub也表示這是“非常罕見的天然美聲”。
電影中間,有段盲童們在去拉薩途中與前往珠峰的哈雷騎士們的相遇。車隊內部出現爭議,最后出現感人而酷炫的畫面——掉頭幫助四名盲童追逐夢想。此段被觀眾譽為“神來之筆”,張唯介紹說,這是在劇本階段就設定好的,象征雪域高原與深圳特區的巧連接線。當時參與拍攝的騎士們分文不收,前后有近四十人幫助完成了這段盲童與騎士相遇的拍攝。
雖然《天籟夢想》獲得了包括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最高獎在內的眾多榮譽,并受到二十多個國際兒童電影節的參賽邀請,張唯仍不認為自己拍攝的是部兒童電影,他說,我只是以兒童為主角并以他們的經歷貫穿故事,他不希望自己的影片僅僅停留在兒童的狹窄受眾群,他相信好的電影都是老少皆宜的,希望這部以孩子為主角的電影帶給觀眾以純凈,讓各個層面的觀眾都能有內心的觸動。(記者王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