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叢林寶貝與毒瘤——深圳植物科普展”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市民中心A區)開幕。本次展覽由深圳博物館、深圳市仙湖植物園管理處和深圳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聯合主辦。這是深圳博物館首次推出的植物類科普展覽,將持續展出至4月22日。
展覽分“珍稀瀕危植物”“野果植物”“有毒植物”和“入侵植物”4個單元,共展出100多件深圳地區的植物標本和部分活體植物。展覽旨在向市民觀眾普及植物知識,宣傳植物與人類關系的密切性和重要性,提高市民保護植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在13日展覽開幕的導賞環節,深圳博物館工作人員向觀眾深入淺出的介紹了深圳“神奇的植物世界”,不僅有可以食用的“舌尖上的誘惑”——野果子,也有毒性強大的有毒植物。無論是野果子還是有毒植物都引起了圍觀市民強烈的興趣。
還有市民建議,應該在展覽現場展示一些新鮮采摘的野果子,一邊觀展一邊品嘗美味。而對于有毒植物,深博工作人員介紹說,世界上最毒的木本植物之一是“見血封喉”(又稱毒箭木),它的乳白色樹汁含有劇毒。此外,還有香港民間總結的“四大毒草”。深博工作人員介紹說,深圳沒有“見血封喉”,但是“四大毒草”在深圳十分常見。在介紹到黃杜鵑有毒時,一位觀展的萌爺爺突發“金句”,“我小時候常吃啊。”對此,深博工作人員解釋說,杜鵑有很多種,有毒的是黃杜鵑,“另外,毒素也要達到一定量人體才會有反應。”
據悉,本次展覽中的標本主要來自深圳市仙湖植物園管理處和深圳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這些標本都是植物學家們通過艱辛的野外工作采集而來。展品包括國家Ⅰ級保護植物——仙湖蘇鐵,與恐龍同時代的蕨類植物之王——桫欏,神奇的止血良藥——金毛狗,世界上最毒的樹——見血封喉,以及“香港四大毒草”——斷腸草、牛眼馬錢、羊角拗和洋金花。此外,還有深圳地區常見的野果植物和入侵植物。
配合展覽,深圳博物館還將策劃舉辦一系列教育活動,包括植物科普知識講座,手工植物畫制作活動等。此外,深圳博物館還將與深圳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聯合推出野外科考活動。(記者 劉莎莎/文胡蕾/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