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二胡獨奏,人們腦海里可能會出現一連串現當代經典作品:《良宵》《二泉映月》《賽馬》《江河水》《萬馬奔騰》……但聽了3月31日晚在深圳音樂廳上演的“梅蘭竹菊國樂專場”音樂會后,對二胡作品的民眾印象,可能會被顛覆。
以“梅蘭竹菊”代表竹笛、二胡、嗩吶、古箏四大民族樂器的這場音樂會,展現出國樂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從作曲、配器到演奏技法、表現形式甚至樂器本身的大膽創新。其中有多部作品發掘自敦煌古譜或古代藝術形象,又以現代的、西方的、先進的作曲手法塑造成型,并在獨奏曲目廣泛引入鋼琴伴奏,呈現出當今民樂創作變革與進化的某種趨勢。這趨勢能否契合大眾對民樂的欣賞新需求?當晚的現場氣氛和聽眾的如雷掌聲,似乎已經給了肯定的回答。
回到二胡。第一曲是高韶青創作的《二胡隨想曲第五號——納西》,這是作者多首隨想曲中最具探索精神的一首。選此曲而非其他旋律感更強的隨想曲,同樣體現了這場音樂會的創新定位。而高韶青多年來在將二胡演奏與西洋樂器融合以及向西方推介二胡作品方面不遺余力,效果直追3月30日音樂會的主角吳蠻,這個《納西》就是一例。一段鋼琴前奏和曲中屢屢出現的遠關系臨時轉調,就完全是西洋手法。而大量的泛音運用及雙音和左手撥弦,則借鑒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這給演奏者黃曉晴帶來很大挑戰。黃作為宋飛大師連續10多年的學生,成功越過了作曲家設下的重重障礙,展現了別樣二胡的獨特光彩。
由鐘耀光同名長笛協奏曲移植而來的《胡旋舞》(戴亞改編)以及朱曉谷的嗩吶獨奏曲《敦煌魂》,則緣于對古代舞蹈和敦煌藝術的想象,最終演化為較大規模的現代作品。其中,《胡旋舞》是近年在笛子界已有較高知名度的高難曲目,由已經當上老師的學生輩李樂演奏。李樂基礎扎實,運用滑音、快速吐音、循環呼吸等吹奏技巧,將神秘的西域風情通過多變的節奏、復雜的旋律呈現給聽眾,畫面感十分豐富。他手中的八孔笛來自老師戴亞的創新,在傳統竹笛的六孔上增加兩孔,強化了竹笛的表現力,也讓閑置了上千年的小手指派上了用場。筆者不由想起30年前見到的南京藝術學院蔡敬明老師發明的帶金屬按鍵的“新竹笛”。雖然“新竹笛”后來沒有流行開來,但笛子界樂器改革的努力從未停歇,值得尊敬。
葉小綱創作的古箏獨奏曲《林泉》,可謂清新脫俗,奔涌跌宕,用多種創作手段和高難的演奏技法,將自然界晦明更迭、晴雨接踵、清泉潺潺、惡風獵獵的生動景象加以細致描摹,給古箏的藝術表現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宋心馨功底好,善表演,表現出人琴合一、情音互融的美好意象。筆者這一代愛樂者大都聽過劉文金的二胡名曲《豫北敘事曲》,此次演奏的是這位民樂大師生前創作的無伴奏二胡二重奏《火·彩衣姑娘》。劉老此曲一改長期沿用的傳統路線而風格大變,透露其晚年依然旺盛的創新活力。宋飛師徒身著紫、青兩色連衣裙玉立演奏,“風吹仙袂飄飄舉”,細膩呈現出此曲熱烈、浪漫、溫柔、含蓄的豐富層次,從作品到臺容都給人全新的藝術感受。
也有傳統與守成,最傳統者莫過于嗩吶曲《百鳥朝鳳》。雖然自己的老師劉英此次因故未來,但演奏者張倩淵已有足夠的氣場。她在兩把笙的單薄伴奏下,仍將這首作品吹奏得五光十色,風火滿臺。笛子曲《秦川情》、四重奏《心雨》、古箏曲《漢江韻》等,都是用傳統方法創作的旋律優美、民族風味十足的優秀作品。有尚不適應無調性或旋律感不強作品的聽眾在上半場結束時對筆者說,聽到《心雨》,頓覺舒坦。
三位大師級表演藝術家戴亞、宋飛、王中山的演奏都掀起了高潮。雖然當晚四位獲得過金鐘獎的優秀學生表現亮眼,民樂后繼有人的定心丸含在了聽眾嘴里,但青出于藍尚未勝于藍。三位老師無論是演奏技法、藝術表現,還是心態神情、舞臺魅力,以及那種爐火純青,都令聽眾拍案叫絕。
壓軸曲目《敦煌回響》,因是此次音樂季的委約作品并“全球首演”而成為當晚最大亮點。由旅美著名作曲家周龍創作的這部二胡、古箏、笛子、嗩吶、打擊樂五重奏,從敦煌古譜和莫高窟壁畫獲得靈感,又由西部民歌“花兒”吸取素養,卻用現代音樂的創作方法貫穿始終。構成中國傳統旋律的五聲音階若隱若現,去調性的旋律和不協和的和弦四處流動。至少七八種打擊樂器的輪番介入,強化了作品的多元色彩。紛繁的樂思,無盡的想象,令這首新作在演奏完畢后,仍在筆者心中“回響”。 ◎ 辜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