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星青年按】30年前的今天,沈從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大師,在他筆下,湘西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皆為故事,亦是詩歌,更是圖畫。他的文字植根于土壤,卻克服了時代的局限,進入了哲思層面。
建國后的沈從文雖然甚少發表文學作品,但他對于中國古代服飾的細心鉆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詞句溫暖的作者,到考據嚴謹的學者,沈從文完成了從作家到服飾史專家的轉換。
梁實秋曾如此評價沈從文:“一方面很有修養,一方面也很孤僻,不失為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像這樣不肯隨波逐流的人,如何能不做了時代的犧牲?”沈從文是一位能賴一汪清泉來寫實生命的大家,不愿隨波逐流,所以沒被時代的激流沖刷同化,從而自站高處。
沈從文曾在青年時期北上求學,但窮困潦倒的他交不起住宿費……萬般無奈之下,沈從文只能窩在一間逼仄潮濕的小屋,靠著自己的文學才華賺取稿費度日,他苦中作樂地叫它“窄而霉小齋”。
在瀕臨絕境的時候,沈從文嘗試著給作家郁達夫寫了一封求助信。接到沈從文的求助信,郁達夫決定去看望沈從文。那一天下著大雪,看到沈從文在冰冷的屋子里發抖,郁達夫就把身上的毛圍巾摘下披在沈從文身上。
沈從文說起這事時已是70多歲的人了,當時他的眼睛濕潤了,說那情景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后來他拿出五塊錢,同我出去吃了飯,找回的錢都送給我了。那時候的五塊錢啊!”
寫就《邊城》:一山一水,一書一城
在沈從文獨自北上闖蕩的日子,他想念起故鄉的水土和那里淳樸善良的人民。邊城小鎮茶峒是他的小城,筆下淡藍色的墨自然而然就淌出了他日日想念的這座城,那城里有小伙兒在夜里放聲唱情歌,也有一個守在船邊,等著唱歌的人歸來的女孩翠翠。
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凄涼。于是,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翠翠覺得好象缺少了什么。好象眼見到這個日子過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邊城》第十三章
汪曾祺曾如此贊嘆《邊城》:“《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
1999年,《亞洲周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在這一排行榜中,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位列第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名列第二。
潛心學術:我國服飾史學科的奠基人新中國成立后,沈從文開始從事文物研究,他最關心的是鏡子、衣物等等龐雜的日用品,例如綢緞研究,此前無人留意,近乎空白。助手王亞蓉回憶,“考古文物就數絲綢最麻煩,是文物中最脆弱嬌貴的,是份費力不見好的工作。”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
“沈從文后來‘改行’搞文物研究,樂此不疲,一坐下去就是十幾個小時。他看到的是人,人的聰明,人的創造,人的藝術愛美心和堅持不懈的勞動。他說起這些東西時樣子真是非常天真。他搞的文物工作,我真想給它起一個名字,叫做‘抒情考古學’。”
——汪曾祺《沈從文的寂寞》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是服飾文化的開山之作,對三四千年間各個朝代的服飾問題進行了抉微鉤沉的研究和探討。學者黃裳曾評價道:“現已露出地表的林立的樁腳都是結實的,多數是經得起考驗的,而且也已初步顯示出宏偉建筑的規模。”
書寫愛情:橋的這頭是青絲,那頭是白發
“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發。”這是沈從文當年寫給張兆和的情書。
年輕時期的沈從文最擅長的武器是手中的筆,在其中一封信中,沈從文帶著無盡的愛慕與崇拜,寫下那段著名的情話:“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生命的最后五年,張兆和寸步不離地照顧,他看見她,就心安了。張兆和在《從文家書》的后記寫下:“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經典句段
但真的歷史卻是一條河。從那日夜長流千古不變的水里石頭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爛的船板,使我觸著平時我們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類的哀樂!
——《湘行散記》
日頭沒有辜負我們,我們也切莫辜負日頭。
——《邊城》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
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湘行書簡》
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種東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經得住年月風雨,用對自然傾心的眼,反觀人生,使我不能不覺得熱情的可珍,而看重人與人湊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湊巧是不會有的。
——《從文自傳》
我是個鄉下人,走到任何一處照便都帶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會總是不合。一切來到我命運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來證實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水云》
孤獨一點,在你缺少一切的時節,你就會發現原來還有個你自己。
——《湘行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