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舞臺照
楊麗萍幾時“退役”?在被問過無數次之后,人們漸漸習慣了這只“孔雀”的不老神話。甚至許多人已經忘記,2018年她已邁入六十歲的事實。然而,3個月前的一場意外,楊麗萍嚴重骨折,人們一度認為,這一次,她真的要“謝幕”了。但是,11月7日她竟又奇跡般地站了起來,登上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的舞臺,翩躚起舞,依舊是全場最耀眼的焦點。演出結束之后,本報記者對楊麗萍進行了專訪,聽她講述生命與舞蹈的涅槃。11月23日至26日,楊麗萍將攜舞劇《孔雀之冬》來深連演5場。楊麗萍說:“當我跳舞的時候,一切都很美好,盡管我跳得不怎么樣。”
“腳傷之后跳《孔雀》跳到想哭”
印象中的楊麗萍永遠不知疲憊。她似乎永遠不會“退休”。跟她同齡的大多數平凡女性,或含飴弄孫或賦閑在家,打牌、看電視、遛公園。但她卻一直在舞臺上,燃燒著、燦爛著,如果不是刻意提醒,你很難注意到,2018年,她竟然已經六十歲了。六十歲,還活躍在舞臺上,放眼全世界的舞蹈圈,這都是一個奇跡。這一次,她傷了,傷得很嚴重,坐輪椅、夾拐杖,就當人們以為她真的要退休了的時候,她竟然又站起來登臺跳舞了。
“是。醫生都說,是一個奇跡!”她告訴記者,《孔雀之冬》的巡演是去年就定下來的,“除非退票。受傷發生在3個月前,排練《春之祭》的時候摔的。我一看,還好,有3個月時間,能跳。”當然,因為受傷,這一版舞劇《孔雀之冬》有很大調整。“最大的變化是我的角色。過去,我是滿場飛。現在動不了,只能固定在原地舞蹈。”楊麗萍說。《孔雀之冬》這部作品誕生于3年前,和3年前的版本相比,不僅舞蹈演員大換血,最重要的是,這一次受傷,帶給了楊麗萍更多的生命感悟,“跳著跳著就想哭。”
以“孔雀舞”聲名鵲起的楊麗萍,很多時候,會被人們看作是孔雀的化身。從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不同的人生階段跳孔雀,盡管觀眾看著是一樣的“美美美”,但楊麗萍自己明白,孔雀雖然還是孔雀,人卻早已不再是少年。“20多歲的時候跳,那像是公主, 像一朵花在春天綻放。到40歲的時候,那就是一種回歸,是對生命本身的追尋。到現在,那就是垂死掙扎、涅槃重生。”
說到這一次受傷,楊麗萍直言,就是因為地太滑,自己不小心摔了。 “也是因為年紀大了,骨質疏松。說不老,那是假的,頭發也白了,眼睛也花了。腿腳因為天天練,還保持著。但這一傷,靈活度大打折扣。”而說起“退休”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楊麗萍依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新作品《十面埋伏》《春之祭》都是年輕人上,只是這個《孔雀之冬》目前我還跳。”
“跳舞無關吃飯而是一種精神”
舞蹈那么苦,跳了一輩子,不累嗎?
或許對普通人而言,舞蹈是挑戰身體的極限,是日復一日的枯燥練習,但是對楊麗萍來說,舞蹈就是她的一切。她說:“我不覺得辛苦。相反,當我跳舞的時候,我覺得一切都非常美好,盡管我跳得不怎么樣。”但是楊麗萍可是十萬里、甚至百萬里挑一。如何讓她舞團里那些拿工資吃飯的年輕人,不被演出“套路”,不油膩掉呢?對此,楊麗萍很自信,她說:“有方法。”她告訴記者,每年春節,她的家鄉都有迎送祖先的民俗,“那個時候要跳舞,但沒人會覺得枯燥。”
“其實年年都跳,跳得也差不多,但為什么就不會有人覺得煩呢?那是因為心懷敬畏。”楊麗萍說,“你要把跳舞當營生,自然會覺得辛苦。”她說,她常常跟團里的年輕舞者聊天,告訴他們,在舞臺上跳舞要有儀式感。“當年你走上舞臺,進入這個空間表演,其實是為了追尋某種精神,這不是一個生存需要。”楊麗萍說,“我們白族教育下一輩,除了講究言傳身教,更重要的是要傳遞某種精神,舞蹈是一件非常神圣的、精神的事情。”
對楊麗萍來說,舞蹈就是她的一切。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我的天賦就是跳舞。我跳舞的時候,不僅自己覺得美好,還能與別人溝通。因為跳舞,我獲得了現在的福報。”楊麗萍說。更重要的是,在她覺得人生艱難的時候,“舞蹈真的能夠化解我。”人的一生能做的事情極其有限,“既然有這個天賦,就不要浪費它。”而舞蹈創作對她來說,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喜悅。“創作的過程,就像是孕育一個孩子,讓它生出頭發,長出四肢,讓它一天天健壯。”楊麗萍說,“我常常看到自己的作品都覺得吃驚,它怎么這么好?創作的過程非常美好,它不是坐享其成,它讓人激動、振奮,激發身體的活力,身心通透,這就會得到一種美好的感受。”
“我的一切都在我的舞蹈里”
楊麗萍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她從云南小山村里走出來,完全依靠自己的天賦和拼搏,創造出一番天地。當市場經濟的大潮來襲時,她又創辦了民間舞團,自負盈虧,搏殺票房。至今,她的舞蹈團也是國內為數不多能夠持續造血的民間舞團。當然,為了舞蹈她也付出了很多。在采訪中,她不愿意提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故事,但是很愿意分享自己的生命感悟。她感恩今天的所得,珍惜生命,她說,她的一切都在她的舞蹈里。
比如,在舞劇《孔雀之冬》里,有一場兩只孔雀的雙人舞,“這一段講的是孔雀到了暮年,與自己的愛人擦肩而過,再度相遇,但是它很平靜。這是因為到了生命的終極,已經沒有欲望了,它不會再沉迷于凡間的愛恨,它在尋找升華的道路,所以它視而不見。但是,它內心是緬懷的。這是一個很傷感的片段。”對于自己的舞蹈觀眾是否能真的“讀懂”,楊麗萍顯得很豁達,“不同的人看到的東西肯定不一樣。小朋友關心孔雀像不像,還有的觀眾說,楊老師的手真軟。但是,我的心里是明白的。”
“藝術作品一定要豐富多元。你要給觀眾很多的東西,他們自己會去體會。”楊麗萍說。雖然這次受傷帶來了很大不便,也給未來的舞臺表演增加了不確定性,但是楊麗萍還是感恩所遇,哪怕它是一場痛徹心扉的骨折。“感謝傷痛和磨難,它會讓你不斷地戰勝肉體,找到另一種平衡。以前我跳《孔雀之冬》調度很大,滿場飛,現在跳,就是不動,只能簡單地走一走。但是,原地舞蹈也有好處,它更能進入情緒,讓我專注細節。”
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