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著名作家蔣子龍的人生隨筆,薈萃了作者執筆40年來優質散文,這些文章或者寫人生經歷,或者暢談生命哲思,又或者表明對某種狀況的情感態度,都非常引人入勝。他的筆就像一面鏡子,我們或許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樣子。
蔣子龍的散文真摯淳樸,他本人對生活始終葆有熱情,盡管曾經歷了不少波折,但他始終是積極的,既不頹喪倦怠,也不一味抱怨,他性格直率,文風堅硬,他的文章總能給人一種很正面、很積極的引導。他認為,沒有人活著是容易的,人生總有不如意的地方,我們都不必過于憂慮和著急,要足夠地相信未來。在顛簸的人生途中,他秉持著一份堅定從容的姿態,而這是時下很多人所欠缺的。
作者簡介:
蔣子龍,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天津市作協主席。作為著名作家和中國文化的使者,他先后出訪過歐美亞等十幾個國家,作品曾多次獲得國家級文學大獎,并被譯成英、法、德、俄、日、韓、意、西等十幾種文字出版。
文摘:
1.《分寸感》
天地間一切奧秘無不取決于接觸的技巧。
接觸產生了世界,創造出宇宙間的萬千氣象——風雨交加,雷鳴電閃,山呼海嘯,隕石飛落,無一不是大自然家族成員中相互接觸的結果。不接觸就沒有火,沒有光,沒有水,世界也不會有運動和變化。
火車的價值要依賴車輪和鐵軌的接觸,汽車的速度來自輪帶和地面的接觸,滑冰運動員的成敗取決于冰鞋和冰面的接觸,足球是腳和球的接觸,籃球是手和球的接觸,拳擊是拳頭和皮肉的接觸,釣魚是釣鉤和魚唇的接觸……一切運動都離不開接觸。創造更是接觸的藝術,繪畫寫字是筆墨和紙張接觸的學問,雕刻是刀和對應物的接觸,樂器發出聲音是接觸的結果,演員感動觀眾是情感接觸的結果。
親吻是接觸,擁抱是接觸,人類最高的快樂產生于男人和女人的接觸之中。這接觸讓人類知道什么是愛情,并子子孫孫繁衍不息。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靠接觸而維持生存。
人生就是接觸。接觸的成敗往往能決定或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比如:一次偶然的接觸交了一個朋友或找到了愛情,一次意想不到的接觸使自己獲得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各種各樣的接觸中增加了知識、積累了經驗、歷練了人生。人們常說的運氣好、碰巧了、瞎貓撞上了死耗子,都不是與世隔絕的產物,“運”“碰”“撞”,是接觸。先有接觸,后有奇遇。而幸運者的一生就靠那么幾次奇遇。
接觸多,認識的人就多,機會就多。立于一個開放的社會,“脫離接觸”就什么事都難于干成,活著的學問變成了接觸的學問。現代人又講究社交了,越是有錢有身份的人越重視社交,社交就是接觸。各大公司都設有公共關系部,“公關學”就是“接觸學”。越是大商人越懂得廣交朋友、和氣生財的道理,他們的接觸原則是: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墻,每接觸一個人即便不能為自己開辟一條新的道路,也絕不愿給自己豎起一堵墻。倒是那些看上去“氣粗”的人,卻未必“財大”,吆三喝四,見利忘義,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很難“接觸”到更高的境界。
接觸的方式多種多樣,因為每個人對生活的切入點不一樣。有的喜歡用腦跟社會接觸,有的喜歡用嘴,有的喜歡用肢體……商品社會喜歡用物質接觸的人越來越多,請吃請喝是通過嘴接觸對方的心,送禮和行賄是通過錢接觸人,經濟人喜歡經濟接觸,經濟接觸使經濟案件成幾何倍數增長。
在所有接觸中最難的最無法回避的就是人跟人的接觸。輕了不行,重了不行,深了不行,淺了不行。由于每個人的苦樂不均,品格不同,修養不一,地位不等,再加上感情的起伏跌宕,外部環境的瞬息萬變,每人都是“君”,“伴君如伴虎”。接觸不再是萬無一失的了,一不小心接觸會變成傷害,如同刀鋒和傷口的接觸一樣。貪欲和貪欲接觸,惡和惡接觸,生活緊張,關系也緊張。人跟人是如此,國跟國、民族跟民族也如此,戰爭就是接觸,是武器和彈藥的接觸。海灣戰爭期間最出風頭的接觸是愛國者導彈和飛毛腿導彈的接觸。
現代社會接觸變成了一種小心翼翼的藝術。人們怎么可能活得不累不煩呢?
2.夢里鄉關
故鄉是每一個人的伊甸園,給了你生命的源頭,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故鄉滋養著一個人的精神,留有童年的全部歡樂和記憶。故鄉也只屬于童年,人稍一長大,就開始苦戀天涯,夢想遠走高飛做舍家游,如同鳥兒翅膀一硬就要離窩。青年人滿腦子都是“好男兒志在四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天涯何處無芳草,青山處處埋忠骨”……在我的家鄉甚至形成這樣一種風氣,能闖出去才叫有出息,無論上(北)京下(天津)衛,都是本事。而一旦上了年紀,就開始恭敬桑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于是也就有了“鄉心”——“思心晝夜起”。離鄉越久,思鄉越切,萬般滋味,盡作思歸鳴。
我是1955年夏天,考到天津讀中學。離開了家,才知道什么叫想家。出門在外反把家鄉的千般好萬般妙都想起來了,卻已沒有退路,半途而廢,將無顏見家鄉父老。特別是后來的“遣送回鄉”,變成一種嚴酷的政治懲罰,形同罪犯。久而久之,一般人跟故鄉的感情被異化,或嚴重扭曲,一旦離開就很難再回去了。正由于此,至今已60多年來,我做夢大都還是故鄉的情景,特別是做好夢的時候,當然那背景和色彩是我童年時故鄉的樣子。不僅故鄉的形貌像刀刻般印在我腦子里,就連我們家那幾塊好地的形狀和方位,也還記得清清楚楚……
我的老家是個大村子,南北狹長,村子中間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主街,東西兩側各有一條輔街,每隔五天有集。即便不是趕集的日子,一到晚上,羊雜碎湯、烤燒餅、豆腐腦、煎燜子的香味便從主街彌散開來,犒勞著所有村民的鼻子。如果我表現得好,比如在全區的會考中拿了第一,或者在秋涼草敗的時節還能給牲口割回一筐嫩草,老娘就會給我三分錢和一個大巴掌形的棒面餅子,到主街上或喝羊湯,或吃燜子,任由我意?,F在想起來還覺得齒頰生香。
在村西有一片茂密的松樹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野豬林”,雖然沒碰到過野豬,卻不只一次見到過拳頭般粗的大蛇,有人放羊躲到林子里乘涼,盤在樹上的巨蟒竟明目張膽地就吸走了羊羔。村東一片深水,人們稱它為“東坑”,據村里老人講,幾輩子沒有見過它干坑,大家都相信坑底一定有王八精。村北還有一片水域,那才是孩子們的樂園,夏天在里面洗澡、摸魚捉蝦,冬天在冰上玩耍。只有在干旱的年月,才會縮小成一個水坑,然而水面一小又容易“翻坑”,魚把水攪混,混水又把魚蝦嗆得動彈不得,將嘴伸到水面上喘氣,這時人們下坑就跟揀魚一樣。有一回我下洼割草回來,正趕上翻坑,把筐里的草卸下來,下坑不一會就撈了多半筐頭子魚。
還有瓜地、果園、棗林、滿洼的莊稼、一年四季變化豐富的色彩……如果世上有天堂,就該是自己的家鄉。有一年暑期因貪玩誤了回天津的火車,只好沿著南運河堤走到滄州站趕快車。河堤上下是遮天蔽日的參天大樹,清風習習,十分涼爽。這古老的林帶從滄州一直鋪展到天津,于是想好一個主意,來年暑假提前備好干糧,豁出去兩三天時間,順著森林走回老家??上У诙耆珖按筌S進”,我也要勤工儉學,不能再回家了。隔了許多年之后才有機會還鄉,竟見識了真實版的“家鄉巨變”:滿眼光禿禿,護衛著南運河堤的千年老林消失了,我站在天津的站臺上似乎就能看到滄州城。南運河在我的記憶中是一條童話般的長河,竟然只剩下了一條干河床,里邊長滿野草,中間還可以跑拖拉機。
我的村子也禿了、矮了、干了,村頭道邊的大樹都沒了,幾個滋潤了我整個童年的大水坑也消失了……這讓我失去了方位感,不知該從哪兒進村?甚至懷疑這還是我夢牽魂繞的老家嗎?最恐怖的是緊靠著村子西邊修了個飛機場,把村里最好的一片土地變成白惶惶的跑道,像一刀砍掉了半個村子。自那次回家后,我的思鄉夢里就有了一條抹不掉的傷痕。
在我的記憶里老家是很干凈的,冬天一片潔白,到春天大雪融化后麥苗就開始泛綠,夏天蔥綠,秋天金黃……那個年代人們沒有垃圾的概念,生活中也幾乎沒有垃圾,無論春夏秋冬鄉村人都起得很早,而清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先將自己庭院和大門外面打掃干凈,清掃出來的臟東西鏟到糞堆上漚肥。家家都有自己的茅廁,對莊稼人來說糞便是好東西,沒有人舍得胡亂丟棄,即便是牲口在路上拉的屎,都要揀起來帶回家,或扔到自家地里。而今還沒進村子卻先看到垃圾,村外的樹枝上掛著絲絲縷縷、花花綠綠的臟東西,凡溝溝坎坎的地方都堆積著跟城市里的垃圾一樣的廢棄物……我無法相信村子里怎么能產生這么多垃圾,抑或也是沾了飛機場和滄州市的光?
這還是那個60多年來讓我夢魂縈繞的故鄉嗎?如今似乎只剩下一個村名,其余的都變了,蒼涼、麻木,無法觸摸到故鄉的心房,卻讓我覺得自己的所有思戀都是一種愚蠢。讓我感到心里刺痛的還有家鄉人的變化,有熱情沒有親情,熱情中有太多客氣,客氣里有拒絕、有算計。我有一發了財的同鄉,跟我商量要回鄉投資,回報老家。我大喜,歡欣鼓舞地陪著他見老鄉,商談具體事宜,待到真正付諸實現,始知抬腳動步都是麻煩,已經談好的事情說變就變,一變就是多要錢,鄉里鄉親又惱不得也氣不得,比他在別處上項目成本高得多,效率慢得多,而且估計最終難有好結果,便擦干凈屁股,帶著失望乃至絕望逃離了故鄉。
自那件事情之后我也很少再回老家了,才知“家山萬里夢依稀”,不只是空間上的距離,更重要的是心理距離?!安皇遣粴w歸不得,夢里鄉關春復秋”。每到清明和除夕,夜深人靜之后,到一偏僻十字路口,給父母和蔣家的列祖列宗燒些紙錢,口中念叨一些不孝子孫道歉該說的話。有時話說得多了難免心生悲涼,今夕為何夕,何鄉說故鄉?
其實故鄉就是爹娘,有爹娘在就有故鄉,無論故鄉變成什么樣子。沒有爹娘了,故鄉就只能留在夢里啦。但故鄉是一定要回去的。活著回不去,死了也得回去。西方人死后愿意見上帝,中國人死后希望能認祖歸宗。屈原唱道:“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边B狐貍死的時候,也要把頭朝向它出生的土丘。有一天晚上讀向未神游的詩:“生我的人死了,養我的人死了,埋葬了父親等于埋葬了故鄉!處處他鄉處處異鄉,從此我一個人背著故鄉,走啊走啊看不到前面的路,驀然回首也找不到來世的方向?!?/p>
忽然眼淚就下來了,情不自禁沖著故鄉的方向跪倒,心里呼喚著爹娘腦袋磕了下去……(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