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像當下一些作者,以獵奇志怪為能事,苦心孤詣地搞一些穿越、玄幻、盜墓之類的鬼把戲,而是老老實實向現實生活要素材、找靈感、尋機遇。是現實生活,促使作者投入長篇小說的發現、思考、孕育、發酵、建構過程。他以退休干部參與故鄉家園重建為題材,用文字反映鄉土中國裂變,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打下又一場長篇小說戰役。
▲《人生歸途》
余立功 著
海天出版社
傾情塑造新時代黨員干部形象
——評長篇小說《人生歸途》
◎ 周思明
從美學的和歷史的觀點分析,余立功長篇小說《人生歸途》在塑造新時代黨員干部形象方面,彰顯了一個較為突出的亮色。沈從文先生說,小說一定要“貼到人物來寫”。作者通過對主人公退休黨員干部陳志立的形象塑造,經由他帶領回鄉建設者在家鄉熱土上再次建功立業的故事書寫,將人性的美與丑、善與惡交織糾纏,讓主人公的所思、所盼、所為躍然紙上。與作者前幾部作品一樣,他依然以敬畏之心,在創作中和書中人物融為一體,組成一個命運共同體,與之同呼吸、共命運,他們哭,他也哭,他們笑,他也笑,他們悲,他也悲,他們喜,他也喜。加之作品在結構、故事、語言等方面的經營,使得這部長篇小說具有了一定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價值。
如果說故事是人物思想的外化,那么情節便是人物性格的歷史。長篇小說《人生歸途》有一個充實豐盈的故事架構。作品講述深圳干部陳志立退休之后,一心歸隱鄉野,回老家過平靜淡泊的舒適生活。但當他驅車千里回到農村老家豐澤垸之后,碰到的第一樁事是堂叔陳想生央他向村支書求情辦低保。在他探望90歲高齡的舅父——一個解放前參加工作的老黨員耿春生時,猛然發現這個父子不睦了幾十年的家庭,突然冰釋前嫌和好如初。在農村住了一段時間的陳志立,與分別幾十年的鄉親們感情逐漸恢復起來,但農村貧窮落后、環境污染、勞力外流、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的現狀,令他心情瞬間沉重起來。之后,更有和大哥陳志民一起幫村民收割水稻發現東家是初中同學黃大吉,后者為孫兒考公務員央他幫忙等等的令他啼笑皆非之事。
小說緊緊抓住主人公陳志立的形象塑造這個關鍵要素,鋪陳開了一幅命運轉折的人生畫卷。小說以主人公改變原來回鄉享福想法、立志為鄉村建設發揮余熱為主線。目睹農村種種落后現狀,陳志立決心為家鄉做點事情。他的想法,正好與鄉里和村里的希望一拍即合。于是,他幫忙引進投資,重點引進的投資人是朱同民,其間波折不斷,多次遭鄉親誤解猜疑,最終還是推動成功人士朱同秀、朱同民姐弟倆回鄉投資辦企業。初戰告捷的成果,被縣委書記形象地比喻為“安放引窩蛋”。小說以上述故事為主線,謳歌了特區干部與商界成功人士一道,推動鄉村群眾振興經濟、共同富裕的感人事跡,展現了江漢平原農村的生產生活、民俗風情和當地農民的質樸憨厚性格,同時也潤物無聲地契合了中央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任務和要求。
魯迅先生在談及小說寫作時說:刪枝夷葉的人,決然得不到花果。為了使作品羽翼豐滿,增添更多閱讀魅力,作者在小說中糅進很多小故事,諸如陳志立組織一幫老哥們唱柳縣花鼓戲,春節前給各家各戶寫春聯送春聯,出席村里的婚宴,協助籌辦舅父喪事等等。小說另一條主線,是陳志立與家鄉父老鄉親的情感故事。這點,則由和睦的陳家、有趣的田家、退休生活的迷惘、帶領鄉親們抵御災難、昔日戀人情感糾葛等等,得以實現,從而使小說變得豐厚和扎實。在這部作品中,親情與規則、理想與現實、過去與現在、都市與鄉村、守舊與創新等種種矛盾相互扭結,彼此激烈沖撞,情節跌宕起伏,加之方言的運用,使得小說活色生香,可讀可感。
放眼當下長篇小說創作格局,竊以為有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宏大敘事能力的喪失。大量小說熱衷于小敘事、微敘事,聚焦杯水風波、雞零狗碎、小情小調,缺少表現時代變革氣勢磅礴的史詩之作。作家缺乏介入生活、介入時代的熱情和使命感,也缺乏一種總體性把握歷史和現實的能力。二是思想表達能力的孱弱。大量的小說只熱衷于講一個傳奇故事,表達一些流行觀念,缺乏獨立思考和深刻批判,無力直接描寫思想的交鋒。三是細致描寫能力的退化。作家喪失了對自然界變化的敏感性和精細觀察能力,現在的小說中很少看到細致入微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描寫,尤其缺少對后工業文明時代具有怡情作用的自然美的描寫。細讀深圳作家余立功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人生歸途》,我的感覺是,作者選取題材的眼光是準確的,文本中也蘊含著作者對歷史生活的思考,小說中的描述節奏、格調、韻律都較用心。
長篇小說是文學體裁中的重鎮,最考驗寫作者的創作實力。好的長篇小說具有重要的社會影響,會讓讀者流連忘返、終生難忘。如果轉化為影視作品,還會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這讓一個時期以來的很多作家及網絡寫手們為之心動乃至癡狂,大有“不寫長篇非好漢”之慨!
以寫人物傳記名世的作家葉永烈認為,在動手創作長篇小說之初,必須做好兩方面的準備:一是構思成熟,已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地步;二是生活熟悉,人物熟悉。作者要有能力編織有頭有尾、情節跌宕的故事;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以充滿細節的文學筆調描寫環境;小說盡量生活化。作家不僅是會講故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會編故事,如何開端,怎么發展,何時進入高潮,結局如何構思等等,都是要頗費匠心的。創作長篇小說如同女人編織毛線衣,編者心中一定要有腹稿,起好頭之后,一針一針照腹稿編下去,編出漂亮的花紋、式樣,直至最后收針,織出的毛線衣如同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此外,還要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力求寫一個“活”一個。平心而論,在長篇小說創作領域,余立功應該算是一名具有一定經驗的作者了。這部《人生歸途》相比他前幾部,水準又有提高。其中,最讓我欣賞的有兩點,一是內容非常扎實,很少水分,完全是現實生活中的“干貨”;另外一點,就是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第一點我們有目共睹,不再展開論述;第二點打算再多講幾句。
我曾經撰文指出:長篇小說的現實主義精神,是以其所凸顯的現實感為根本標志的。基于美學距離的考究,往往是以現實題材為主要寫作資源。現實題材包括多種形態,并不一定就是宏大敘事,有很多現實題材恰恰是普通人的生活,關鍵是把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希冀夢想以審美的方式書寫出來。長篇小說要想得到社會的關注、讀者的認可,作者一定要抓到時代的痛處,撓到社會的癢處,觸摸到老百姓的心靈深處。就這點來說,我覺得作者余立功做到了。他不像當下一些作者,以獵奇志怪為能事,苦心孤詣地搞一些穿越、玄幻、盜墓之類的鬼把戲,而是老老實實向現實生活要素材、找靈感、尋機遇。是現實生活,促使作者投入長篇小說的發現、思考、孕育、發酵、建構過程。他以退休干部參與故鄉家園重建為題材,用文字反映鄉土中國裂變,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打下又一場長篇小說戰役。這種腳踏實地的現實主義精神堅守,令人欽敬。當然,在長篇小說語言、技巧上,作品仍有提升的空間。祝愿作者在今后的創作中繼續努力,砥礪前行,克服不足,再結碩果!
(作者為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作家協會文學評論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