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設計介入生活試圖改變的初衷是什么?設計的參與給生活和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設計是否為初衷和目標帶來更積極有效的結果?圍繞著這些問題,日前在深圳舉辦的“平面設計在中國”設計獎(以下簡稱“GDC Award”)設計大會就掀起了一場頭腦風暴。
此次設計大會大咖云集,座無虛席,匯聚全球設計能量。本年度大會以“設計改變的價值”為主題,從公眾生活、商業形態、品牌塑造、消費體驗等角度,攜手全球創意人、企業家、設計師共同深入探討設計的未來,探索發展的機遇。
“GDC Award”創立于1992年的中國深圳,每兩年舉辦一次,由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SGDA)策劃運營。自創立伊始,GDC Award就一直通過褒獎和推介最優秀的設計來激勵富有創造性的設計師群體。到目前為止,該設計獎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設計師參加,在國內外都具有持續而深入的影響力。
設計“大腕”匯聚一堂
從東京到首爾,從紐約到墨爾本,從柏林到新加坡……此次設計大會的一大亮點在于邀請了12位重磅的全球設計界大腕,包括布魯斯·達克沃斯、劉華智、木住野彰悟、色部義昭、張少軒、張圣煥、上西祐理、余雅琳、塞巴斯蒂安·比辛格、江口里佳、劉耕名、邁克爾·諾克斯。在為期2天的時間里,他們圍繞著“設計改變商業發展”、“設計改變生活方式”、“設計改變社會生態”、“設計改變文化表達”、“設計改變溝通方式”等話題帶來他們的精彩觀點。
除此之外,開幕當晚還舉辦了“設計師之夜”。12位嘉賓與本地的設計師、藝術家以及產業從業人員一起交流,實現思維的碰撞,觀念的共振,增進彼此的了解。
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主席、2019 GDC Award設計大會總策展人宋博淵表示,GDC不止是一個比賽,它是為時2年的一個學術活動,不斷地推動著大家對設計的價值、對設計能夠帶來什么的思考。GDC Award所代表的也不僅僅是一個獎項,它是一個不斷進化、創造力更生的設計社區。通過這一平臺將最優秀的設計師聚集在一起,推動設計觀念的發展。
探討設計的價值
什么是好設計?那些廣為人知的設計作品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時代發展與產業變革促使哪些前沿的設計理念正在興起?嘉賓們給出不同的解答。
在日本設計師木住野彰悟看來,好的設計就是融合、相稱、恰當,有一個好的度,這也是他做設計的標準。此外,他認為,設計師不要太突出自我的本身意圖,要自然地呈現,恰到好處地設計。與此同時,他也希望中國的設計多出一些試驗性的作品,從而找出適合設計的答案。
來自日本設計中心的色部義昭從社會學的角度,為圖書館、地鐵站、美術館以及很多的品牌做設計。他的演講闡述了為何而設計的問題。他說,“作為平面設計師,我要為社會做出貢獻。通過有價值的工作來證明,向社會能夠做出貢獻。”
今年GDC Award也設立了新的類別——“設計的社會性實踐”。色部義昭認為,這一類別可以多增加一些社會實踐,“通過自己設計的工作,讓社會或者你周圍的某個人,能夠獲得幸福,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來自柏林的著名設計師塞巴斯蒂安·比辛格通過案例分享了他們的設計主張。“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設計,推動社會變革,解決一些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塞巴斯蒂安如此表示。
中國設計未來大有可為
全球語境下的設計趨勢能為中國設計提供哪些有價值的參考?這也成為嘉賓們的焦點話題。
布魯斯·達克沃斯曾擔任過戛納金獅設計獎等多個設計獎項的主席,他的公司創造了大量的設計作品。在他看來,在過去10年當中,整個時代更加注重設計。“比如我們設計酒吧、卡車、產品等等,所有的元素都是需要進行設計的。所有的設計元素都在創新,我們其實是為消費者進行設計。”
他認為,現在我們所設計出來的產品應當是非常環保的。在環保問題中,中國可以去挑大梁,設計出具有環保理念的產品,推動相應的工作來應對新時代的挑戰。
品位建立于日常,好的設計來自于好的生活。Bito創辦人和設計總監劉耕名分享了自己和團隊所做的一些案例,當中有不少來自于他對生活對自然的細微觀察。他認為,做動畫、做動態、做影像也是某種方式的環保,“我們希望未來可以看到更多的整體性跨界,甚至是AI等等不同的嘗試。”
設計師張少軒對中西方有著長期的觀察。此次他關注到設計背后的文化歷史依托。“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如何將這樣厚重的歷史呈現在自己的設計中,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同樣如此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們可以構建故事的平臺,這是我們最大的、最有優勢的地方。”
中國平面設計發展迅猛也得到了嘉賓們的“點贊”。在日本設計師上西祐理看來,中國的平面設計發展得很好,她看到很多有挑戰性的作品。“中國平面設計的發展與中國的經濟有一定關聯,是很好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