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藝術40年——從林茨到深圳》暨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40年文獻展在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舉行。
深圳商報2019年11月05日訊 (記者 吳吉 文/圖)用各種算法模擬出河流變幻莫測的運動;透過對人體運動、情緒設計、建筑和聲音的研究重現一個“行走的城市”……11月2日于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開幕的《科技藝術40年——從林茨到深圳》暨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40年文獻展上,這些藝術和科技跨界的展品帶給人腦洞大開的新鮮體驗。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2月16日。
本屆展覽由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中央美術學院與設計互聯主辦,中洲未來實驗室C Future Lab、絲路視覺聯合主辦,以《科技藝術40年——從林茨到深圳》暨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40年文獻展為主題,在追溯國際科技藝術40年歷史和中國科技藝術發展脈絡的同時,也邀請中國觀眾進入一場別開生面的屬于未來世界的藝術之旅,深度透視科技、文化、藝術帶來的城市變革。展覽由林茨電子藝術節資深總監馬丁·霍齊克與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藝術家邱志杰聯合策展。展覽策展人馬丁·霍齊克在談到展覽主題時表示:“這次展覽將目光投向過去的40年。在此期間,所謂的‘數字革命’迅速興起,席卷全球,帶給全球社會顛覆性的挑戰。”
本次展覽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的28組全球科技藝術重量級藝術家的代表作,觀眾將在這里看到多件由國際最前沿的科技、設計與藝術結合的作品。這其中包括林茨電子藝術節這40年間歷屆獲獎作品,及中國本土科技藝術領域重要的代表作。其中,機器智能美學領域的開拓者拉菲克·安納度工作室開發了一系列定制軟件,通過數據來將無形的風以動畫的形式具象化。《深圳的風》是專門為深圳定制的地域性作品,采用在深圳區域收集了整整一年的風速、風向、溫度等數據,并開發了一套定制軟件,以20秒的時間間隔,讀取、分析這些數據,形成了4個優美的動態篇章。每一個篇章都有獨特的筆觸、動感,凸顯深圳的風不同維度的特點。
同場展出還有林茨電子藝術節40年文獻展,這是國內首次系統介紹中西方科技藝術的大型文獻類展覽,回溯了林茨電子藝術節的歷年主題,也對中國科技藝術發展脈絡的首次系統梳理。文獻展還收錄了全球技術史單元,圍繞深圳科技發展史與全球互聯網史兩大線索展開,聚焦深圳作為中國科技重鎮與國際設計之都對全球的影響力。
此外,現場還設有主題論壇等配套活動。屆時將匯聚全球的各界頂尖人物進行跨界對談,內容覆蓋科技創新、藝術創作、交互設計等領域,共同點亮科技未來城市創想。
據介紹,林茨電子藝術節成立于1979年,是全球最重要的媒體藝術節之一,被譽為“科技藝術界的朝圣地”,由其頒發的電子藝術大獎被譽為“科技藝術界奧斯卡”。其影響力貫穿歐亞地區乃至全世界,受到全球電子藝術家的推崇,現在已發展為針對新媒體領域最重要的領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