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場景之二
展覽場景之一
■ 深圳特區報2020年01月02日訊 記者 尹春芳/文
齊潔爽/圖
伴隨著2020年的到來,深圳藝術界的一個跨年大展也與鵬城觀眾“面對面”,給新年增添了迷人的藝術氣息。
藝術如何介入社區與城市文化?這成為近來深圳藝術界頗為關注的話題。作為以青年為主體的年度藝術項目,第七屆“在路上”展覽以“共生”為主題,整理了近20年來興起的中國社區介入式藝術,呈現43個藝術案例,拓展藝術邊界,探討藝術介入和城市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探索藝術創作的多樣可能。針對主題之于深圳城市文化的意義,此次展覽首次啟用“主題展+外圍展”的方式,呈現深圳當地鮮活的藝術生態。“青年批評家論壇”同期舉辦。
43個經典案例呈現藝術進入社區形態
“Community/社區”的概念強調以共同價值集合起來的人群,在中文翻譯中常被用作表示居住在附近的人,也常與“小區”等詞混用。隨著中國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居民分享現代生活理念,社區在精神層面上的共識也逐漸成為文化藝術領域的共同追求。折射在藝術領域,相關的藝術項目在華東和華南區域興起,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廈門等經濟發達地區。
在當下藝術生態中,藝術家與社區、社區藝術與藝術生態之間也形成了多樣的共生關系,并藉由這種關系的變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下藝術生態的結構關系和發展走向。本屆“在路上”展覽整理呈現近20年來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社區介入式藝術案例,通過這些案例,可以梳理藝術介入社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作品選擇方面,本次展覽通過來自全國各地的20位學者、策展人、媒體代表提名,提交超過100個案例,經過組織委員會最終評審,選擇43個案例作品最終呈現。從這些案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面對個人境遇、自然環境、地域習俗在不同層面上進行的多樣探索。
策展人盛葳向記者介紹說:“社區藝術創作在不同地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藝術家關注的內容和主題各不相同,展覽以地域為線索,分為華北/華中、華南/華東、西南、西北四個板塊進行綜合呈現。”
藝術家觀察的地點多是城市,正如策展人吳洪亮所說:“城市的發展對藝術提出要求,城市空間也是藝術的發生場。藝術家帶著具有針對性的視角從城市生活的細微處入手,美化公共空間,以藝術項目調動居民參與熱情,激發更具活力的城市生活。”
特別單元反映深圳鮮活的藝術生態
深圳作為中國新型城市的代表,聚合了城市化過程中的舊房改造、社區文化、人員流動等話題。作為“共生”項目的特別單元,根植于深圳的藝術項目成為此次展覽的亮點。
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的高速發展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策展人朱小鈞說:“從邊陲小鎮到大都市的快速轉型,意味著從硬件到軟件上的全面升級,新舊生態交替過程中的中間地帶給藝術項目提供了得以施展的舞臺。”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路上”首次以主題展+外圍展的模式呈現,在關山月主展場之外,鰲湖藝術村、握手302、地鐵美術館、33當代藝術空間四個長期從事社區藝術實踐的分展場以期和美術館內的文獻敘事形成有機的結構關系,從而更加客觀、生動地呈現中國社區藝術的面貌。
幾大藝術機構的活動如單個點,串聯在一起便形成了深圳社區藝術的面。由此,觀眾也更直觀地感受到藝術給這座城市帶來的新變化。
“在路上”一直在生長
作為關山月美術館的品牌展覽,“在路上”一直生長。2013年-2017年為“在路上”的第一季,從媒介的角度切入,開啟傳統媒介青年當代藝術的田野調查工作。前五年的項目以油畫、水墨、版畫、雕塑、新媒體五種媒介作為主要的分項依據,通過展覽、論壇和出版等方式,全面立體地梳理和研究不同類別和主體的青年藝術。
2018年“在路上”結束了以媒介為線索的田野調查工作,進入第二季,其以“無人”為主題關注當下社會發展給人類生存帶來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與未來藝術的關系,及其在藝術中的表現。
關于本屆“共生”這一話題,策展人張新英介紹說:“社區藝術是一種以公共議題為導向、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以社群為基礎而進行的藝術實踐。社區藝術的在地性和社會介入性,讓藝術家與社群之間形成了一種水乳交融的共生關系。這樣的‘共生’關系引出很多有意思的話題,涉及藝術的發生、生產機制、公共性視覺文化以及藝術視覺上的退場、作者身份的轉換、藝術作品本身的在地性與展覽中藝術再現的虛擬性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些話題不但關涉社區藝術本身,更關涉因此而帶來的藝術史書寫方式、文獻形態以及展示、收藏等一系列問題的討論。”
在張新英看來,今年策展團隊確定了“共生”這個關鍵詞,側重探討藝術在城市公共文化建構當中應該發揮的作用。“我們對近二十年興起的中國社區介入事宜進行整理,這么多年來,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從藝術走向來看,當代藝術已經遠遠超越單純視覺上的審美范疇,而更多以藝術的方式介入當下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月12日,歡迎市民前去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