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我們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也因為這巨大的壓力,我們開始變得焦慮,煩悶,甚至抑郁,逐漸感覺不到生活帶來的快樂。
人生一個又一個的瓶頸接踵而至,這些似乎讓我們更加透不過氣來,后來我們變得安靜不想說話,疏遠人群,遠離社會。而往往許多崩潰似乎都發生在安靜里。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如何自處?如何緩解內心的種種焦慮與不安來和這個世界相處呢?
如果你正在面臨著這樣的心理困境,以下幾本書能很好地幫助你調整你的情緒與狀態,重拾自我,更積極地面對生活,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愜意。
書名:《找到你的生命禮物》
作者:[美]布萊克·D.鮑爾
在這本書中,作者指出,長時間將真實情感隱藏、否認自己的目標,會讓焦慮、抑郁、成癮、缺乏成就感、自我攻擊、自我懷疑、孤獨、內疚、恐懼等心理問題出現。
通過本書簡單而深遠的真知灼見,你將學會如何放慢速度,在接受、友善、誠實和肯定自我價值的基礎上,擁有更健康的人際關系。你也會發現如何改變因不斷試圖取悅他人而產生的壓力、焦慮和不安全感,從而使你獲得持久的自信、自尊和內心的平靜。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經歷迷茫與痛苦,面對困難時總是輕易放棄,并且常常在心里責怪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堅強,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與方向。
《找到你的生命禮物》這本書中一共有33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關于成長、自我價值、自尊自愛、直面恐懼、化解壓力、重建信心、規律生活、經濟自由……讀完本書,總會有一個主題與你相關,會讓你對自己的人生方向有更多的思索,幫助你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并為之不懈努力。
書名:《阿德勒:在自我啟發中成長》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本書是享譽世界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德勒作品的精華匯編,重在強調阿德勒學說中“自我啟發”的觀點。與弗洛伊德的“宿命論”不同,阿德勒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人是有意識的個體。創造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決定人生方向的是人的潛力和欲望。因此人們可以在不斷自我啟發中,充分發揮自主性與創造性,參與創造自己的命運,決定自己的生活風格。
這本書通過對人們進行“自我啟發”的原因、重要性及方法的探討,啟發讀者修正潛意識中的“人格程序”的方法,打開思維模式中“自我啟發”的奧秘,啟動自身強大的內驅力,發揮潛能,積極地融入社會,不再被時間拖著前行,用一顆無畏、強大的心去面對生命中所有的不如意。
主動成長意味著我們要學會主動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事情,比如學會克服深重的悲傷。很多時候,情緒看似不起眼,卻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多不好的影響。
書名:《當你悲傷時請記住》
作者:瑪吉·凡·艾克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住在大城市,有一份普通的辦公室工作,并多次被醫生診斷患有多種心理疾病。她是個極其普通的女孩兒,無法從工作中騰出時間去冥想靜修,也沒法去心理治療中心。她就和每一個尋常的年輕姑娘一樣,獨自一人對抗著不同尋常的問題,嘗試著重新掌控對自己和對這個世界的感受。
她為自己列了很長的行為清單,通過自己的方式,與自己的悲傷做著對抗,并讓自己慢慢得快樂起來?,F在,她把自己的故事和方法分享出來,期望更多的人受益。
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普遍意義上討論心理健康問題,更是作者深切的親身經歷。
書名:《手寫人生:改變焦慮、抑郁和悲觀的習慣》
作者:亞當·J·杰克遜
本書作者亞當·杰克遜是心理治療師、暢銷書作家,本書整合了日記療法領域數百項科學研究成果,結合作則30年來的實踐經驗,打造出一套人人可學、簡易高效的手寫日記法。
書中說手寫日記有很多功效,從心理治療的過程來看,手寫日記可以凈化你的負面情緒,包括焦慮、抑郁、悲觀、憤怒……讓你反思、分析、理解生活經歷,傾聽內在的聲音,實現真正的自我成長。同時本書給出了相應的日記寫作技巧和模板,包括表達性寫作方法、食物日記、癥狀跟蹤日記、策略日記、夢境日記、SMART目標設定、感恩日記、艾維·李時間管理法。手寫日記是自我療愈的過程,也是一個將創造性可視化的過程,釋放思想的力量。
書名:《你淡定的樣子真好看》
作者:胡慧嫚
本書豆瓣評分高達9分了,書籍主要講述了一個深緩美好的心理故事,故事中的蘇青仿佛一個溫柔貼心的傾聽者,又如同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引領你與內在的自我溫柔地靠近,探索內心未曾開啟的寶藏,發現屬于自己的真正的強大力量。開啟關于自我成長、幸福、快樂、真正的成熟、自我價值、溫柔與剛強、親密關系、溝通姿態、原生家庭的秘密。
仿佛宮崎駿動漫里的角色,蘇青是自在的藝術家,艾莉是忘了魔法的女孩,兩人在某個夜晚相遇,艾莉就此踏上了一段自我蛻變的覺醒之旅。
每日奔波在愛情、職場、家庭等不同場景,艾莉期待、失落、開心、憤怒、委屈、無助……在充滿生活感的小說情節中,艾莉是你,也是我。
作者深具巧思地在蘇青與艾莉的對話中滲透進薩提亞模式治療理論,充滿療愈感與內在探索,也飽含著智慧與頓悟。
書名:《心理界限:做不輕易讓步的自己》
作者:楊嘉玲
這本書通過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關“心理界限”故事,帶領我們審視人際關系中存在已久的問題,并以精準、層次分明的角度,剖析心理界限的各種情境,帶領我們戒掉不必要的人際傷害——以正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并不會讓你被他人指責自私,更不會讓你失去重要的人。
心理界限被踏線最常發生在伴侶、親子、職場乃至各種人際關系之間,特別容易出現在“以和為貴”的華人社會里。我們從小就被教導“退讓”是一種美德,做人要善良不計較,但是一旦這些付出的關系失去平衡,讓我們一直處于討好別人,自己卻變得不好的狀況里,失去自我的價值感,活得很累。
本書從4個人際相處的智慧提點切入,進行3道戒傷害練習,由內而外,帶著你劃出“心理界限”,找回你應得的快樂生活。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你不該為滿足別人的需求而活。
書名:《生活中的心理學》
作者: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比如如何經營長久的愛情與婚姻,如何教育不同成長時期的孩子,如何解決諸如抑郁癥、恐懼癥、焦慮癥等心理困境,在這本書里面都能得到解答。很多時候因為我們對問題無意識或者處理的不及時而造成了時間和精力的浪費。
這本書非常不錯的一點是用圖文表的形式相結合來向讀者說明一些心理癥狀,用測試題的方式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專業知識的精華呈現給讀者。幾乎所有心理學基礎知識,在這本書中都得到了清晰、透徹而精練的表述。
時光給我們機會,我們要珍惜。我們一出生就在跑道上,也注定了這一生的努力奔跑。在成長的路上,要學會管理自己,妥善地與自己相處,和這個世界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