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屺瞻《領袖群芳》 67cm×136cm 紙本水墨 1983年
■ 深圳特區報2020年03月04日訊 記者 尹春芳
疫情期間,藝術在“云”上。為助力打贏疫情防控的阻擊戰,深圳的多家藝術機構積極行動,利用網站及微信平臺推出一系列線上展覽和作品賞析,讓市民們可以足不出戶便能盡賞藝術之美。“線上觀展”“數字化3D觀展”“數字美術館”等新的展覽模式,也展現了美術界近些年“互聯網+”技術和模式的最新成果。各種“云展覽”、線上講座也在告訴大家:藝術還在,只是換了一種觀看和參與的方式。
線上“云看展”精品紛呈
藝術之美,一筆一畫,都在講述美好故事。深圳的藝術機構在疫情期間,根據各自館藏特點相繼推出各種專題展。
譬如,深圳美術館在公眾微信號上推出館藏春景作品展賞——“靜候春暖花開”。此次該館從館藏作品中精選了一批飽含美好寓意的花鳥春景作品,當中不乏一些美術大家與名家精心繪制的賞心悅目畫作。
除此之外,為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深圳美術館以館藏作品在線展為開端,以“春天的故事”為主題,開啟深圳美術館系列館藏在線展。展覽涵蓋了回顧早期來深圳辦展的藝術大家帶來的藝術新風——“春風送暖入屠蘇”、呈現反映深圳改革開放建設歷程的作品展——“寶劍鋒從磨礪出”,以及藝術家們記錄的當代深圳的風景和人文景觀——“萬紫千紅總是春”。這三大板塊通過線上展覽的方式,以藝術的力量,聚焦疫情當前的社會民生,發揮藝術撫慰人心的作用。
把美術館搬到“線上”
線上辦展不僅考驗美術館對線下展覽的轉化,更考驗其對網絡、收藏、研究等資源的優化。
記者了解到,關山月美術館從1月26日起就陸續通過美術館公眾號和訂閱號,推出“時代繁花——館藏關山月花鳥畫特展”“文脈傳薪——2019年中國寫意油畫學派作品年展”“當下·新造境——關山月美術創作院作品展”等在家看展系列線上展覽,以及“用畫筆為武漢加油!”“加油武漢!加油中國!”“梅花香自苦寒來”等抗疫專題線上推送。
不久前,該館繼續推出升級版的“在家看展”系列線上展覽——“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館藏深圳本土藝術家作品專題研究系列”之“探拓回響——黃希舜捐贈作品展”和“浮世繪心——莊錫龍捐贈作品展”。用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的話來說,這兩個展覽是對深圳本土美術家的作品及相關文獻資料開展系統地收藏、研究、展示和出版,以豐富關館的本土美術家作品的收藏和整理深圳美術發展歷史脈絡。
為了方便市民了解展覽,關館的微信號還推出了多篇深度文章,包括作品的詳細介紹,以及藝術家的推廣等等。美術工作者陳女士告訴記者,線上辦展越來越朝著專題和深度化的方向發展,不僅僅是作品的簡單羅列。“這說明美術館對線上辦展的思路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專業。”
正如中央美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特聘教授亞歷山大·科赫所說,數字化已經不再是我們曾認為的作為實體美術館的額外補充,而是已經成為了展覽分類里的獨立一項。有業內人士認為,美術館的“云中漫步”可以“升級”成為展覽業界新的做法、思路,甚至新的觀展常態。
直播“解鎖”看展方式
因為疫情的影響,很多藝術機構臨時閉館,于是觀眾從常規的展廳看展移動到線上看展。如何讓觀眾們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也成為從業者關心的問題。記者了解到,不少藝術機構推出了展覽直播的方式,讓市民可以在千里之外,跨越時空,“云游”展覽。
“通過此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線上傳播的重要性。”業內人士許先生表示,線上直播不僅給公眾提供“解鎖”美術館、博物館的新方式,也為藏品數字化平臺搭建提供了新思路。
另一方面,線上直播的方式也越來越得到市民的歡迎,除了年輕人之外,不少年齡大的市民也能接受。50歲的市民張女士平時熱愛逛美術館和博物館,如今宅在家里,通過直播的方式讓她體驗到“自由行”式的看展。張女士告訴記者,“以前去展廳,只能聽導游講解,有些被動。但在直播間,大家可以互動,可以提問題。而且也有專業講解,科普知識等等,氣氛非常活躍。不僅如此,還能看到外省的博物館、美術館,進一步擴大了視野。”
線上美術館沒有圍墻,任何人都可以來到這里遇見藝術。記者了解到,近期,盡管內地部分景區逐漸恢復營業,但實地游覽仍存諸多不便。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敦煌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館等全國8大知名藝術機構通過直播攜手推出“云春游”,累計吸引近千萬人次在線參觀,這相當于法國盧浮宮全年的客流量,可見這一形式贏得了人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