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誠相許”特展完美收官
2021-10-11 10:14
來源: 深圳特區報

“丹誠相許”特展完美收官

人工智能朗讀:

閉展前一天,觀眾冒大雨前來觀展。

豐富的文獻資料


具有深圳本土元素的場景設計


拼圖游戲工作坊

10月9日下午,城市籠罩在臺風“獅子山”帶來的暴雨之中,記者走進何香凝美術館“丹誠相許-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藝術文獻展暨廖安祥捐贈書畫特展”展廳,驟急的雨聲消隱,展覽特別設計元素摩斯密碼的滴滴聲回響在寂靜的空間。這是為期近三個月的展覽閉幕前的一天,即便大雨傾盆,仍有觀眾陸陸續續趕來。

展廳外的茶吧,本次展覽項目統籌程斌、樊寧,策展人王一竹、余湘智與記者圍案而坐,回顧了展覽從策展到如今臨近尾聲的點點滴滴……

用藝術的形式講述一段黨史

本次展覽由深圳市委統戰部、何香凝美術館、嘉應學院聯合主辦,深圳市葉澄海慈善基金會協辦,深圳報業集團支持,于2021年7月15日開展,原計劃9月15日閉幕,因觀眾熱情不減,在美術館公眾號留言希望延期,故推遲到昨日收官。

說起策劃緣起,何香凝美術館副館長程斌表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華誕,何香凝美術館如何為建黨百年獻禮、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帶領公眾進行黨史學習,成為大家思考的課題,上世紀40年代發生在粵港地區的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進入他們的視野。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近千名因“皖南事變”在港島落腳的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處境岌岌可危,然而幾個月后,他們卻從港島脫險回到敵后抗日根據地。這便是由周恩來領導部署、由廖承志等組織實施、震驚中外的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在這次行動中,參與救助工作的香港商人廖安祥以俠骨丹心、無私無畏得到了眾多獲救名家的欽佩景仰,他們紛紛以書畫作品回饋這位“梅州大俠”,這些名家名作后被無償捐贈給廖安祥家鄉的梅州嘉應學院。

程斌說:“文化名人大營救是中國共產黨保護20世紀中國文脈的關鍵之舉,是我黨歷史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具有嶺南地方特色,所以我們以這次事件切入,組織這個展覽為建黨百年獻禮,自7月份開展以來,反響熱烈。它的成功主要體現在藝術性和政治性的結合,觀眾在此既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課,又受到藝術熏陶。”

據統計,展覽期間共有近3萬人次到場,重要接待達56場次,其中黨務學習接待21場,不少基層黨組織到此開展“觀展學黨史”主題黨日活動,展覽以生動直觀的形式拓寬了黨史教育途徑。

除黨員學習外,展覽也在更廣泛領域引發關注。上到80多歲的老人,下到年輕的深二代,觀展后都表示對我黨領導下的施救人士不畏艱辛勇于擔當的精神、獲救文化名人以文墨回饋相和的高雅意趣深受感染。不少觀眾是從珠三角地區專程而來,或是呼朋喚友攜家帶口的集體行動。如中國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羅活活從廣州組團前來;如耶魯大學深圳校友會秘書長鄭燕所言,因為廖安祥先生是現任深圳校友會會長葉宇翔的外公,校友們來參觀在情感上有不一樣的紐帶。來觀展的20多個校友家庭中,不少海歸學霸們表示第一次知道這段歷史,大家深深感動于廖安祥先生的家國情懷和文人雅士們的丹誠相許,感恩他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藝術瑰寶。

策展人王一竹介紹,廖安祥先生在香港的故交都非常關心這次展覽,雖然因為疫情原因他們不能前來深圳,但通過視頻直播、內地和香港的媒體報道了解了開幕式盛況。待疫情進一步緩解,會考慮將這個展覽開到香港。展覽也吸引當年參加施救人士的后人到場,溫故父輩那一段艱難而光榮的歲月。

用名家珍貴作品展示中國美術五大流派

此次展覽中“愛國愛港俠骨丹心——梅州大俠廖安祥”板塊展出廖安祥收藏的郭沫若、吳作人、李可染、劉海粟、啟功、錢松喦、婁師白、董壽平、關山月、李苦禪、黃胄、黎雄才等近現代名家作品,合計46件。新中國成立后,這批文化名人不僅在文學造詣上獲得了重大成就,在藝術領域也當起了引領者,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書畫各流派的領軍人物。由此,策展人順勢將這批近現代名家作品按畫派為分類依據,為觀眾梳理了二十世紀后半葉中國美術的五大流派——京津畫派、海上畫派、新金陵畫派、嶺南畫派、長安畫派。

對此王一竹表示,匯聚中國美術五大流派的最重量級藝術家作品,是此次展覽不同尋常的另一重要因素。因為難得有個人能同時擁有這么多書畫大家、這么有特殊時代背景的一批藏品,此外一般收藏家都是通過購買獲得藏品,而廖安祥先生得到的全是贈品,所以前來觀展的文化界人士普遍認為,展覽既是反映20世紀后半葉中國美術界藝術風格和流派的一個窗口,也是研究美術史、文化名人交往史的一個落點。

用創新元素把觀眾帶進烽火歲月

本次展覽展廳內回響著電報聲,是因為當年的營救行動和電報關系密切。更絕的是,它并非胡亂“意思一下”,它就是當年真實的電報內容,并且有根據電報文字剪輯的短片播放。展覽的設計者們就是從這些細微之處獲取靈感,策展人王一竹、余湘智帶領團隊做了大量走訪、調研、收集工作,以文獻資料和饋贈字畫為主,結合多種元素,共同打造出一個沉浸式空間,引領觀眾感知、感悟。

雖然進入的是美術館,但每位觀眾一踏進展廳,即能明確意識到這不是一場單純的美術展,它同時也是一個歷史展——

彼時香港匯聚文化精英的原因、香港活躍的抗戰文化、營救路線圖、人員分工等詳實的歷史資料漸次鋪開,使觀眾能夠很好地了解歷史背景;

大量文化名人的照片、當時報刊海報等原件的陳列,帶領觀眾進入1940年代的文化氛圍;

在被營救的人員中有中國現實主義電影奠基人蔡楚生,為此展廳開辟了一個電影櫥窗和一個小型觀影廳,放映《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經典老片;

愛國文化人士被東江縱隊轉移到內地,深圳白石龍是脫險后的第一站,這個板塊做了一個場景化布置,白色碎石鋪設于展現兩側,天海背景前有高低錯落的蘆葦,這個創意來自于設計者對深圳城市景觀大沙河公園的觀察,體現了地域特征……

展覽項目統籌樊寧介紹說,本次展覽由兩部分組成互為呼應,一是梳理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的文獻史,二是展示廖安祥先生義舉和文化名人們對他的饋贈作品,是新中國成立后對這段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首次以展覽的方式進行系統呈現和回顧,因此具有別樣的意義。

用豐富活動讓市民參與互動

為了讓觀眾在觀展中有更深入的體驗,設計團隊可謂絞盡腦汁。他們在展廳中設置了一條“隱藏的線”,為觀眾提供摩斯密碼紙,有興趣的觀眾可以去尋找隱藏在展廳角落的密碼。展廳中還擺放有電報訓練機,觀眾可根據墻面的密碼指示嘗試親身當一回“營救發報員”。

展覽期間,何香凝美術館組織了3次相關主題工作坊、2場電影分享會、1場學術講座。拼圖游戲工作坊中根據營救路線圖制成的拼圖卡片,讓小朋友們在動手動眼動腦中認識一段革命歷史,烙印深刻。10月7日上午,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蒞臨何香凝美術館,為深圳觀眾帶來《大時代·電影與人——蔡楚生和他的電影》講座。本次講座是“丹誠相許”特展閉幕前的壓軸活動,圍繞在大營救中脫險的蔡楚生導演的名作《一江春水向東流》和《新女性》,聯系關錦鵬和許鞍華導演的電影進行歷史回望,探討大時代、電影和電影藝術家的生命與創作的多重交匯,現場因為觀眾眾多座位爆滿,臨時增設視頻分會場來滿足需求。

俠骨仁心,丹誠相許。一場發生于南中國的抗日救亡行動,一段文人志士間的情誼佳話,在舉國慶祝建黨百年的這個夏天,在大灣區走進公眾視野,以它獨特的面貌,致敬勇氣和藝術,感召心靈。


[編輯:陳昕辭]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日韩综合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AⅤ在线视频 | 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线 |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最新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