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19年9月11日訊 9月6日,伊利股份發布了2019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草案)修訂版。伊利用穩步回升的股價和2019年上半年業績再次證明:龍頭企業的投資價值是一個腳踏實地的成長與目光長遠的規劃共同構建的堅固基石,不是一兩句風言風語就能夠輕易撼動的。
事實上,從企業成長的階段來看,此時伊利的戰略目標相當明確。一方面,在8月底公布的2019年中報中,伊利以近451億的半年營收持續領跑亞洲乳業,基本鎖定2020年營收千億的小目標;另一方面,早在2018年底,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就在內部提出新目標:伊利要成為全球乳業第一、健康食品五強。
新目標的提出,也意味著伊利需要在國際化的道路上繼續“換擋”“加速”。顯然,此次激勵計劃的提出,正是伊利對未來五年的發展深度思考與布局。從計劃的兌現條件來看,激勵與約束并重。根據證監會股權激勵管理辦法相關原則規定,伊利董事會確定了50%的授予價格,表面上看,似乎有50%的利潤空間,但事實上,被授予人需要自籌資金,一次性購買,考慮到45%個人所得稅,累計6年50%左右的融資成本,按照9月6日的股價(29.2元計算),實際收益所剩不多率只有0.7%;此外,董事會還設置了長達六年的禁售期,進一步加強約束效果。
如此看來,激勵計劃的意圖不言自明。伊利董事會旨在用一副精心打造的“金手銬”,將核心團隊與伊利集團接下來十年的“全球乳業第一、健康食品五強”戰略目標牢牢綁在一起,實現企業與核心團隊利益高度統一,持續激活團隊生產力、戰斗力,以新激勵推動新成長。
確實,核心團隊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更何況,這確實是一支曾經多次用輝煌戰績證明了自己的“中國乳業金牌團隊”。
回到2014年,伊利首度入選全球乳業十強,并躍居亞洲乳業第一。也是這一年,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將企業愿景升級為“成為全球最值得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
接下來的五年時間,圍繞這一大愿景,伊利在大健康領域的多元化布局和國際化戰略的每一步都得到了精確的執行和推進。
在歐洲,伊利聯手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學府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建立了歐洲研發中心,并在2018年升級為歐洲創新中心;在大洋洲,伊利投入30億人民幣,建成全球最大的一體化乳業基地——伊利大洋洲乳業生產基地,并與新西蘭林肯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大洋洲研發中心;在美洲,伊利主導實施了“中美食品智慧谷”,與眾多美國一流高校和機構展開全方位合作;在亞洲,伊利的產品正全面進入東南亞市場,還成功收購了泰國本土最大的冰淇淋企業 Chomthana……
放眼中國企業的出海史,跨國合作多歧路,失敗案例比比皆是,而伊利用五年盤起的“乳業絲路”正在結出累累碩果。榮耀與成績的背后,是伊利人一次次毫無保留的團隊奮戰與經驗積累。
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落地之初,為了讓當地毛利人擺脫對外國投資的抵觸心理,伊利海外工作人員專門請部落長老出席開工祈福儀式,長老唱一首“這是我們祖祖輩輩的土地呀,我們的家園……”,伊利人立即和了一首蒙古族歌曲,歌畢,長老說:“能唱出這樣歌曲的人,一定是愛土地的人!”抵觸逐漸消弭。
投資新西蘭當地奶農合作社時,為了搞定合作社最大股東、當地奶農代表,伊利的代表一次又一次拜訪,邀請奶農來伊利總部考察,看到伊利的牧場、工廠,奶農代表當場表態:“你們有能力管好工廠。”
剛剛過去的8月,伊利順利完成對新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Westland的收購交易,在這場由96%當地奶農股東參與的收購要約投票中,贊成票達到了93.79%。
除了充分融合的跨文化溝通,甚至還有團隊經驗的輸出。2018年,在完成對泰國最大的冰激淋企業 Chomthana的收購交割后,伊利團隊將自身的管理模式、低碳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復制到泰國,僅整合期一個月,就幫助 Chomthana實現了30%以上的產能提升。
可以推斷,伊利近些年來在全球范圍內攻城略地的速度和力度,與核心團隊超強的反應速度、戰略標的選擇、跨文化溝通與國際化團隊管理的能力是分不開的。甚至毫不夸張地說,用各業務線利潤累加的財務模型,早已不能真實反映伊利核心團隊一整套可復用、可遷移的作戰能力。這支“中國乳業金牌團隊“,作為企業隱形的人力資本,將成為伊利沖刺“全球乳業第一”路上最有力的支撐。
十年磨一劍,期待這支中國乳業金牌團隊一劍出鞘,霜刃試鋒芒。(常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