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食藥安辦主任,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鄺兵(左三)在龍華區檢查食品安全。
■深圳特區報記者易東通訊員鄒凡
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深圳再次委以重任,在《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先行示范區意見》)中,明確要求深圳先行示范,打造民生幸福標桿。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民生幸福的基礎。深圳的食品安全能否先行示范,走在前列,勇當尖兵,關系到深圳能否成為民生幸福標桿城市的大局。為此,記者日前采訪了深圳市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鄺兵。
●深圳特區報:食品安全事關民生政治,請您首先介紹一下我市食品安全基本情況。
鄺兵:好的。目前,全市共有食品生產企業733家、持證食品經營單位397209家(其中網絡餐飲經營單位109829家,數量居全省之首)。連鎖超市和集貿市場等各類食用農產品經營單位3萬多家,初步形成了以海吉星物流園一級農批市場為核心,區域二級農批市場為依托,超市、集貿市場以及網絡為承銷平臺的多層次農產品流通體系。全市有生豬定點屠宰場4家,家禽屠宰場(代宰點)6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4家;遠洋漁業船舶128艘,2018年年產量約3.1萬噸,產值7.1億元。此外,2018年深圳各口岸進出口食品370萬噸,貨值72億美元,其中大米、蜜餞的進口量排名全國第一,酒類、蜂蜜、糕點餅干的進口量排名全國第二,嬰幼兒奶粉、肉類、燕窩、飲料、茶葉、果蔬制品、卷煙的進口量排名全國第三。
深圳食品安全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點:一是食品消費量大,作為一座實有管理人口超過2200萬的特大型城市,平均每天需消耗的蔬菜水果、肉蛋、水產品、口糧就高達2.1萬噸;二是食品輸入性風險高,95%的食用農產品、85%的食品、100%的糧食依靠外地輸入,進口食品占居民膳食比例逐年增加;三是市民對高品質食品需求日益迫切,已從關注供應數量轉為更加關注品質營養和健康;四是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
●深圳特區報:針對這種情況,深圳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整體效果如何?
鄺兵:深圳市委、市政府對食品安全看得很重抓得很緊。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通過實施食品藥品安全重大民生工程、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推動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建設供深食品標準體系等一系列措施,打造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深圳食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食品與食用農產品抽檢覆蓋率達到9.36批次/千人,抽檢合格率從2015年的97.4%提高到目前的98.3%,未發生行業性、區域性、系統性食品安全風險,未發生較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市民對食品安全滿意度從2015年的57.8%提升到目前的77.8%。
●深圳特區報:近年來,深圳市食品安全取得了突出成效,得到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普遍贊譽和群眾的肯定,其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鄺兵:謝謝媒體對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肯定。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參與。偉中書記提出“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和綜合治理能力,打造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如桂市長要求“大力推進供深食品體系建設,全力開展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黃敏副市長作為分管市領導,每周牽頭研究推進食品安全各項重點工作任務落實。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和監管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深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實施食品安全戰略,食品安全工作責任有效落實:
一是推進落實各級黨委政府食品安全黨政同責與屬地責任,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與制度建設不斷完善。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出臺了《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工作意見》,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考核制度、“食品安全狀況”績效考核等機制,督促各級黨委政府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屬地責任。出臺《深圳經濟特區食品安全監督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特區食品安全法規體系及行刑銜接與信用聯合懲戒機制不斷完善。同時,我局充分發揮市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市場監管部門的優勢和作用,全面統籌,推動市、區、街道落實食品安全屬地責任;完善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推動市場監管、教育、民政、公安、衛生健康、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海關等部門齊抓共管;推動建立深莞惠+河源汕尾(3+2)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營造良好工作氛圍。
二是市場監管部門落實食品安全首要責任,發揮大市場資源優勢,堅持源頭嚴管、過程嚴控、風險嚴防,打造食品安全智慧監管新模式。在最新一輪機構改革后,市市場監管局承擔了食用農產品種養殖、畜禽屠宰和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全鏈條、全環節的監管職責。在許可審批環節,推出“大通關”“零跑腿”“不見面”等六項許可改革,實施連鎖餐飲單位承諾制,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在食用農產品環節,有效防控非洲豬瘟,以供深食品標準體系為統領,高標準建設供深食品基地,組織開展供深食品認證工作,以此促進扶貧協作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以城中村食品安全治理提升“三小”管理水平,以建設放心肉菜超市、農貿市場升級改造為抓手提升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在生產加工環節,實行分級分類安全監管,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大型食品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檢查,將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納入登記監管。在消費流通環節,依托第三方開展食品安全規范管理店建設,建成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并推廣運用,突出米、面、油等大宗消費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強校園周邊食品、嬰幼兒輔助食品、酒類等高風險食品監管,開展“九號查酒”等專項執法檢查行動。在餐飲消費環節,大力實施陽光智慧餐飲工程,統籌推進“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學校食堂全面提A等工作,狠抓大型集中用餐單位與網絡訂餐監管,堅持開展“星期三查餐廳”等陽光執法行動,取得良好社會效果。同時,市市場監管局大力推動建設智慧食安監管體系,建成全國市場監管系統首個智能指揮中心,整合優化食品安全監管、檢測等業務,實現巡查、檢測、執法“三網”聯動。
三是推進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條例》明確“食品生產經營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負責建立并落實本單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制度,對本單位食品安全全面負責”。市市場監管局嚴格督促企業配備食品安全管理員,并通過網絡系統加強培訓、考核發證,充分發揮全市近26萬食品安全管理員作用,提高企業落實主體責任能力。建立全市食品安全追溯信用管理系統,要求全市學校幼兒園食堂食材、大型商超采用追溯系統,已注冊食品生產經營者8497個,消費者可通過“食品安全追溯”APP、“深圳食事藥聞”微信公眾號等進行查詢。在企業日常檢查與飛行檢查中,注重對企業落實自查等各項管理制度情況的檢查。開發上線全市食品藥品生產經營單位自查年報系統,其中要求全市食品生產企業要在2019年100%完成自查,通過信息化手段促進企業落實《條例》自查要求,為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和食品安全“精準”監管提供手段。引入第三方監管服務推進實施食品安全責任險。委托行業協會開展食品安全專項培訓,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意識。
四是推進構建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市市場監管局與市檢察機關聯合開展食品領域公益訴訟活動,市食藥安辦聯合市市場監管局建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食品安全季度座談機制。出臺《深圳市食品藥品安全志愿服務管理辦法》,成立深圳市食品藥品安全志愿服務隊伍,注冊志愿者7000多名,被列入深圳共建共治共享實踐創新培育項目、2019年推進社會共治改革重點項目。建立完善多渠道、全媒體、體驗式食品安全宣傳教育與風險交流預警工作機制。持續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食品安全“五進”、校園食品安全宣傳月、“食事藥聞大講堂”、國際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論壇、百萬市民探食品安全源頭等形式多樣的宣教活動。“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民生微實事項目已覆蓋全市40%以上社區。“星期三查餐廳”行動已連續開展117期,成為影響廣泛的執法宣教品牌;“9號查酒”“走進食品工廠”“農產品任你查”“大證點評團”等一系列陽光執法宣教行動在行業內和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深圳特區報:近期,深圳“圳品”上市,市領導要求抓好抓實食品安全這類民生實事,請問深圳市在食品安全讓市民可知可感方面有哪些舉措和成就?
鄺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以食為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關系我國13億多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抓得緊而又緊。近年來,我市努力增強市民群眾在食品安全方面有溫度、可感受、可擁抱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一是大力推進農產品基地建設。完成市級“菜籃子”基地認定147個,2018年蔬果基地供應深圳55.56萬噸,農產品加工基地供應173.15萬噸,畜禽蛋奶基地供應1.66萬噸,水產基地供應0.73萬噸,有效保障食用農產品的穩定供應。二是推進供深食品滿足市民需求。研究制定嚴于國家標準、不低于香港規例要求的供深食品團體標準,已發布300余項供深食品標準及系列評價細則,8月31日18個品種供深食品(圳品)已正式貼標上市銷售,第二批“圳品”也將很快推出。“圳品”的推出,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近期市委宣傳部組織30多家媒體前往大型商超和供深產品的企業進行采訪,了解到“圳品”生產經營企業在獲評認可后,價格穩定,銷量皆有不同程度增長,也深受市民群眾歡迎。三是建設熟食中心與長者飯堂。學習新加坡、香港先進經驗,以社區居民、工業園區和產業園區的員工為主要對象,規劃建設安全衛生、鄰近方便、價格實惠的熟食中心,目前已有9家投入運營,出品價格比市場低約10%,日均用餐人數12000人,社會反響良好。四是讓市民零距離體驗食品安全。全市74個街道“一街一車一室一中心一基地”建成投入使用,率先實現街道級食品快檢全覆蓋。運營以來完成快檢121萬批次,免費接受市民送檢5萬批次,銷毀不合格食品31噸,開展各類科普活動3700場。五是全市11627家200平方米以上餐廳和學校食堂全面推行“互聯網+明廚亮灶”,消費者、經營者通過手機掃碼查看后廚實時視頻,實現食品安全“陽光下作業”。六是全面實施家禽“集中屠宰、冷鏈配送、生鮮上市”。改造活禽經營檔口3000個,全市范圍永久禁售活禽,日均銷售生鮮家禽32萬只,占全省銷售總量的60%。七是有力保障肉類市場供應。嚴打非法養殖、私屠濫宰等違法行為,妥善應對“非洲豬瘟”,安排994萬元對屠宰企業和生豬批發商戶給予補助,全市未發生和傳入疫情,肉市場供應平穩。2019年4月至8月,全市屠宰生豬292.15萬頭,同比增長1.24%。八是全面升級改造353家農貿市場。市、區兩級財政補貼不低于80%,努力實現改造后商戶100%回遷、租金零增加。全面引入智慧計量監管系統,讓農批市場徹底告別缺斤少兩。目前已完成改造和正在改造91家,到今年9月底,每個區將再打造1家標桿市場,2020年底全面完成升級改造。
●深圳特區報:市委六屆十二次全會全面吹響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號角,請問在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工作中,有關食品安全將采取何種舉措?
鄺兵:廣東正舉全省之力支持深圳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全面增強深圳核心引擎功能,大力發揮大灣區與示范區“雙區驅動”效應。市委六屆十二次全會指出,中共中央、國務院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一偉大實踐的重大時代性開啟,在著力打造民生幸福標桿方面,食品安全工作是題中應有之意。偉中書記在全會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動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創新高度城市化地區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利用模式;強化與“一核一帶一區”城市高水平互動發展,加強與北部生態發展區在綠水青山后花園和“菜籃子”“果籃子”“米袋子”“水缸子”等領域的市場對接;要加快推進農貿市場等整治;建立供深食品標準體系,規劃建設國際食品谷,打造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這些均是對食品安全工作的直接要求。為此,我們將用足用好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堅定扛起“先行示范”的歷史擔當,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先行示范,努力創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具體表現為全面落實“六個堅持”:
一是堅持“使命和擔當”,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以貫徹落實《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為引領,制訂各級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清單,充分發揮食藥安委的統籌協調作用,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參與食品安全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績效考核機制,發揮好市場監管部門轄區局雙重管理的制度優勢,加強示范引領推廣先進經驗,發揮好《先行示范區意見》賦予深圳對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經授權做變通的規定,開展特區食品安全處罰條例立法調研,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規制度。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出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食安工作意見》)具體措施,推進落實《條例》,編制食品藥品安全“十四五”規劃,全面推進食安戰略13大工程60個項目,加強食品產業培育和品牌建設,以供深食品標準體系建設的探索為基礎,積極為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立提供“深圳樣板”,全方位打造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
三是堅持“創新和實踐探索”,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市場監管體制下的農業源頭監管體制機制,提高監管隊伍專業化水平,改革完善食品及食用農產品抽檢機制,加快智慧市場監管體系建設,推進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圍繞群眾關切開展食品安全問題專項治理。
四是堅持“鄉村振興戰略”,聚焦農業源頭食品安全管控。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全面推動實施我市現代農業和食品體系十大工程,以食用農產品安全為關鍵一招推動我市農業產業做大做強。
五是堅持“最廣泛的參與”,全方位構建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推進食品安全信用監管與聯合懲戒。進一步改進完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與風險交流機制,充分發揮食藥志愿者監督作用,擴大志愿者參與監督渠道,覆蓋全市社區開展“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民生微實事。
六是堅持“人民滿意”為標準,治理突出問題。嚴格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加強微小餐飲、網絡訂餐、學校及校園周邊食品安全、畜禽私屠濫宰、行業潛規則等方面問題治理,持續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集中查處一批食品違法犯罪行為,懲處一批違法犯罪的食品生產經營者,警示教育所有食品行業從業者,促進生產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切實維護人民群眾食品安全。
同時,我們也在研究借鑒荷蘭瓦格寧根食品谷模式,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推動建設深圳“國際食品谷”,努力打造知名食品產業聚集地、食品產業創新發展核心區。
●深圳特區報:謝謝鄺局長接受采訪。
鄺兵:謝謝深圳特區報對深圳食品安全的關注與大力支持,希望一如既往地加強媒體監督,廣泛宣傳深圳市食品安全好的做法,通過“一把手談食安”這個欄目,體現全市各區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屬地責任的實踐與擔當,凸顯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新作為,打造食品安全民生幸福新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