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以人民為中心,層層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線
創食安示范城市讓市民受益
深圳特區報2020年01月07日訊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當前,深圳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深圳堅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食品安全工作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先行示范,大力發揮大灣區與示范區“雙區驅動”效應,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市民滿意的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不斷增強市民群眾有溫度、可感受、可擁抱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市民買菜可以隨時送檢,82種供深食品“圳品”全面上市,市民滿意度幸福感明顯提升。
理順體制機制實現食品安全監管“全鏈條”
據了解,深圳自2015年9月被國務院食安辦確定為第二批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試點城市以來,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食品安全工作各項決策部署,將創建工作作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來抓。
2019年政府機構改革,深圳將原農業部門負責的食用農產品種養殖、畜禽屠宰等監管職責劃入市場監管部門,實現了食品安全從種養殖到生產、流通、消費領域一個部門的全鏈條監管,食品和食用農產品檢驗、檢測力量得到充實,從田間到餐桌“一道門、全覆蓋、可追溯”的監管體制初步構建。
夯實基層基礎做好風險防控“全覆蓋”
深圳74個街道每個街道建成一個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室、配備一臺快速檢測車,率先實現街道級食品安全快檢、便民服務和科普教育全覆蓋。2018年以來完成快檢147萬批次,免費接受市民送檢7萬批次,銷毀不合格食品38噸,開展各類科普活動4000余場;對檢出不合格食品的經營單位,列為重點巡查對象和高頻快檢對象,實現風險初步篩查和預警防控。
建設智慧食安監管體系,打造智慧食安“最強大腦”。目前深圳已經建成全國市場監管系統首個智能指揮中心,形成巡查、檢測、執法“三網”聯動;全市11627家200平方米以上餐廳和學校食堂后廚全部安裝高清攝像頭,全面推行“互聯網+明廚亮灶”,消費者、經營者通過手機掃碼查看后廚實時視頻,已實現9類違法行為實時抓拍取證,實現食品安全“陽光下作業”。
為有效保障禽肉產品安全,深圳全面實施家禽“集中屠宰、冷鏈配送、生鮮上市”。深圳已經完成改造活禽經營檔口3000個,全市范圍禁售活禽;日均供應生鮮家禽產品超過32萬只,占全省銷售總量的60%以上。深圳嚴打非法養殖、私屠濫宰等違法行為,妥善應對“非洲豬瘟”,對屠宰企業和生豬批發商戶補助994萬元,豬肉市場供應平穩,未發生和傳入疫情。
匯聚各方力量推動食安工作“全參與”
近年來,深圳堅持“最廣泛的參與”,匯聚民意民智,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社會各方良性互動、理性制衡、有序參與的社會共治格局,推動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
深圳建立的食品安全工作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常態化監督參與機制,2015年9月以來舉辦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季度座談交流活動16次,成為食品安全監管領域傾聽民意、廣納民智的重要平臺。
深圳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監督。深圳出臺了《深圳市食品藥品安全志愿服務管理辦法》,成立深圳市食品藥品安全志愿服務隊伍,注冊食品藥品安全志愿者1萬多名,為監管部門提供活禽非法交易等違法線索226宗,成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重要力量;實施“吹哨人”制度,鼓勵業內人士積極舉報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最高獎勵60萬元。
深圳全面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與風險交流:組織媒體開展“星期三查餐廳”“9號查酒”“食安探源”等陽光執法宣教行動;聯動52家社會機構走進居民生活小區進行“社區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開展食品抽檢信息推送、現場檢測、食品安全工作坊體驗、主題培訓、科普教育等活動,覆蓋全市超過60%的社區。
對標最優最好提升市民食品安全獲得感
近年來,深圳加快構建供深食品標準體系:通過研究制定嚴于國家標準、不低于香港規例要求的供深食品團體標準,發布300余項供深食品標準及系列評價細則,對330個重點產品構建全鏈條標準體系;打造供深食品“圳品”品牌,已有82個品種的“圳品”貼標上市。
學習新加坡、香港先進經驗,深圳以社區居民、工業園區和產業園區的員工為主要對象,規劃建設安全衛生、鄰近方便、價格實惠的熟食中心,目前已有13家投入運行,出品價格比市場低約10%,日均用餐人數達1.2萬。(記者易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