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吐露:“花錢買了個教訓,不會再同一地方跌倒”
《課程注冊合同條款》中注明:學員在該條款中簽名即表明已經完全了解美聯英語課程的特點、收費
在了解情況后,記者致電美聯英語市場部負責品牌宣傳的相關負責人,對方一開始稱自己不了解相關情況,將由同事負責回應,隨后以短信形式告知記者“我們這邊安排的老師去跟進了該學員,學員表示沒什么問題。美聯英語也積極和段女士進行了多次溝通,目前雙方也已經達成了調解意向,延期一年,產后繼續進行學習,段女士對此表示了接受”。
段女士表示,當初自己一腔熱情想從零基礎階段學好英語,從未考慮過中途退學的問題,在簽訂合同時也并未仔細考量其中內容,以至于根本沒注意到合同中相關的條款。如今一紙合同成了反駁自己訴求的最大“力證”,對此結果她表示很無奈,“只能當花錢買了個教訓,并接受該種解決方式,以后再也不會接觸此類機構,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我也想告誡其他消費者在簽合同時一定要注意合同細節,提早了解具體情況”。
隨著英語學習的熱潮涌進,以及對掌握這門語言的現實需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和選擇一些培訓機構來提升自己,按理說這樣的學習熱情與上進心無可非議,但我們在懷有一腔熱情的同時,是否也應理性而慎重?
同時,作為承載學員學習和提升自我夢想的地方,我們一些培訓機構在設置契約條款時可否更為人性?在具體情況面前可否更為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