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下觀眾與海聞教授互動
海聞教授在演講
“中國已進入產業結構深度調整階段,如果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跟不上,我們的發展是沒有后勁的!”上周六下午,深圳圖書館五樓報告廳迎來一位“老朋友”: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教授。已是第二次亮相大講堂的海聞帶來主題為“經濟發展與教育改革”的講座,他的開場白猶如棒喝,引發在座市民深思。
曾任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的海聞教授,基于對經濟發展趨勢的宏觀把握,對當前人才培養與產業轉型存在脫節的現象有著清醒認識。加之他長期關注深圳本地經濟與教育狀況,在演講中既“把脈”深圳教育所存在的短板,又能為之出謀劃策,不時博得一陣陣掌聲。
十年后深圳的競爭力何在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和一名大學教師,海聞很自然地用經濟學的眼光審視教育問題。他認為,隨著中國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處在一個特殊時期,面臨“中等收入陷阱”。而一般經濟體發展到人均GDP五千美元的時候,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不僅僅是一個總需求不足的問題。
以前,國家解決總需求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刺激經濟,比如增加貨幣供給、增加財政支出等方式。而如今主要是經濟結構出現了問題,某些產品過剩,某些產品又不足,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去調整。
在全國各地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的背景下,深圳為何能“逆勢而上”,去年GDP增速仍接近9%?海聞認為這主要得益于深圳前幾年開啟的產業結構調整,現在深圳的整個產業結構已展示出中國未來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一方面是高端服務業、金融和物流的發展,一方面是高端制造業,如華為、大疆等企業的崛起。
“然而,十年之后深圳的競爭力又在哪里?如果深圳的人才培養不能適應產業調整,不能為未來經濟發展儲備足夠的人才,經濟發展就是沒有后勁的。反觀深圳高等教育的現狀,大學屈指可數,這是一個最明顯的差距。為了吸引更多人才,還要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提供更好的住房、教育和醫療環境。”海聞說。
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
既然要讓人才培養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就要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大勢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海聞著眼于未來10 到20年的時間跨度,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將面臨三大趨勢:城鎮化、國際化和產業結構的變化。
分而言之,任何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都要經歷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未來10年20年,還有近20%到30%的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有30%以上的勞動力從農業轉向非農業,城鎮化將繼續深入;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世貿組織核心成員國以及“一帶一路”的倡議者,有責任引領世界經濟的發展;未來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是從農業經濟調整為工業經濟,從工業經濟調整為服務業經濟,高端服務業將成為未來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制造業的科技含量也將越來越高。
“大家不要小看服務業,不要以為服務業是一個虛的經濟,其實服務業是拉動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以前靠投資拉動經濟,我們稱之為生產者主權經濟,以后我們靠消費拉動經濟,這是一種消費者主權經濟。二者的區別在于,投資反映計劃,消費反映市場。而消費在很大程度上又靠服務業來拉動。以后人們需要什么產品和服務,企業就圍繞人們的需求生產什么。”海聞說道。
中國教育面臨的四大挑戰
正是基于對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的觀察,海聞認為中國教育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即農民工的職業培訓、農民工子女的基礎教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國際化人才的培養。
海聞預測中國未來的城鎮化進程會延續10到20年之久,在2.8億這個基礎上(目前中國農民工的統計數字),還將有更多農民工進城務工。隨著產業不斷調整和升級,一些工作正在被機器所取代,甚至從此消失。讓失業農民工適應新的工作,職業教育是實現農民工再就業的主要途徑。
伴隨城鎮化進程不斷深入而來的,一方面是農民工的職業培訓,一方面是留守兒童和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長期的親子分離,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造成了負面影響,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沒有擔負起應該擔負的責任。而在發達國家,初等教育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有。深圳作為移民城市,在隨遷子女的基礎教育配備上做了大量努力。
與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相伴相生的,是大量新型業態的出現,而新業態需要創新型人才的參與。現在國家講“雙創”,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但創新創業都需要一個人具備基本的素質,從小培養一個人在創新觀念與創新實踐上的能力,必然涉及課程設置與教育體系的變革。
中國經濟未來的國際化趨勢,召喚國際化人才。“這不是學學英語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培養大批了解其他國家文化、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國際化人才。”海聞說。
兼顧教育公平與
創新人才選拔
教育的公平問題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個痛點和難點,目前中國大城市的高中教育普及率達到90%,農村的普及率卻僅為37%,由于大部分人口仍在農村,如何讓這些人口適應未來的產業轉型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海聞在調查和研究中發現,農村嬰兒的成長狀況不容樂觀。按照國際上的標準,營養不良達到49%,教育行為差高達85%。首要的問題是嬰兒在大腦發育期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而且嬰兒在早期成長階段得不到啟發性的教育,再者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平衡,有的地方的學生可選擇的大學很多,有的地方的學生上大學很難。
公平和效率是一對需要平衡的矛盾,一方面,國家有必要保證教育機會的公平,另一方面,又需要破格提拔那些在某個領域特別突出的人才。要兼顧教育的公平和創新型人才的選拔,鼓勵一些學校自主招生,除了參照高考分數,還要以自己設定的標準選拔人才,同時避免腐敗和走后門的可能。
“中國學生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很拼命,為了拿高分消耗掉了全部的學習興趣,一到大學反而什么都不學了。僅僅憑借分數,又怎樣判斷孩子在哪個方面有天賦呢?為什么‘通識教育’很重要?因為‘通識教育’讓學生了解各個學科之后,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教育改革,關鍵是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比什么都重要。”海聞有點擔憂地說。
以教育體制改革
破解當前困局
為應對中國教育發展的四大挑戰,更好地兼顧教育的公平和效率,海聞開出的“藥方”是整個教育體制的改革。
首要改革就是去行政化,而“此去行政化”非“彼去行政化”,不是簡單地去行政級別,而是減少政府部門對教育的干預,讓學校里的行政為教育科研服務。換言之,老師是學校的主體,教授是大學的主體,行政都是為老師和教授服務的。
其次是高考制度的改革。雖然老百姓認為高考制度是相對公平的制度,但高考改革并不意味著高考的取消,可以通過增設更多種方式和平臺,檢驗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讓那些雖然考分不高的考生,仍有機會上大學。為此,可以探索實行一年多考的考核方式,創辦更多的私立大學,公立大學講公平,以分數高低選拔人才,私立學校則有更多的選拔標準和更靈活的選拔機制,作為公立學校的補充。
教育部應當放權,允許深圳開辦更多一流高校。目前我們把高校分成三六九等,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做法。只有讓學校自己決定招收什么樣的學生,讓每個學校都有機會躋身一流,真正的有識之士才愿意投身民辦教育!”
——海聞談高等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
(記者 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