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資料圖片
歐盟一直以“多元一體”為銘言和戰略目標。然而,近年來,歐盟人力資源跨境自由流動帶來的外來務工人員未成年隨遷子女、移民未成年隨遷子女以及未成年難民3個群體的人數不斷增長,他們因無法掌握接納國的官方語言,出現難以參與學校生活、歸屬感欠缺、輟學率高等現象。究其原因,教師在國籍、民族、種族、文化、語言屬性上的單一性,以及缺乏在多元文化學校的教學經驗是關鍵。
就此,歐盟委員會委托立陶宛公共政策與管理研究院,領銜召集歐盟各國專家撰寫了一份題為“為教師迎接多元化做準備:師范教育的使命”的報告,力圖改革歐盟各國師范教育,培養能夠塑造多元歐盟的未來教師。據近期正式發布的報告,歐盟主要從三方面著力推進師范教育改革。
選拔制度
將候選人對多元文化敏感度
納入考核
據了解,1/3的歐盟國家將師范教育候選人對學生多樣化與文化多元性的關注度與敏感度納入招生要求,并設立特殊的考核程序。具體來說,師范教育的錄取測試著重考查候選人對“新經驗”的開放程度(Openness to New Experience)。例如,立陶宛實施“入職教師行業動機”的測試,包括筆試和半結構式訪談。測試期間,候選人需要描述其所面臨的一個具有多遠文化特質的社會生活情景,考官依據其呈現的開放程度予以評價。
同時,在錄取測試的第二階段,候選人需要在移民背景學生占高比例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對具體情況做出反應。例如,芬蘭的師范教育錄取測試需要候選人在一個以移民背景學生為對象的仿真教學活動中接受觀察和訪談。
此外,一些歐盟國家有針對性地把具有移民背景的高中畢業生視為潛在生源,積極展開宣傳,鼓勵他們報考師范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