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華僑報》近日刊發署名為蔣豐的文章稱,2017年4月,在美國南加州大學進行的一項對象為600名中學生及其父母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日本,平均每5個孩子當中就有1個人認為自己在父母眼里的重要性甚至比不上手機。對此,作者認為,使用手機固然是維持人際交往的方式,然而日本父母也應留出一定的空閑時間來培養親子關系。
資料圖:民眾正在使用手機
文章摘編如下:
如果沒有手機,那么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變得更親密還是更疏離呢?至少,在很多日本孩子的心里,比起親情,手機對父母而言似乎更重要。據某項調查顯示,在日本有1/5的孩子認為,自己在父母眼里的重要性甚至比不上手機。
根據調查結果,日本父母們每天花在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上的時間平均為2小時56分鐘,而學生們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達到了4小時18分鐘。52%的父母認為孩子花在手機上的時間過多,25%的孩子卻也埋怨: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已經被手機和平板給稀釋了。更有20%的孩子表示,在父母心里,手機一定是比自己重要的吧。
如果僅僅從這個結果分析,那么很容易就會給出一個判斷:父母花在陪伴孩子身上的時間太少,社交網絡和智能手機的誘惑排擠掉了親子之間的交流時間,使親子關系疏遠。
其實,現代人依賴手機似乎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且一時間也很難改變。只是,20%這個比例相對其他國家是怎樣的一個水平呢。現在可以知道的是,至少比美國高出許多。去年,該研究項目在美國進行同類調查時,父母花在手機和網絡上的時間實際上比日本的父母更多。然而,卻只有6%的孩子表示,內心會時不時感到“父母認為手機比自己更重要”。于是,人們也陷入思考:這是因為日本孩子太“玻璃心”了嗎?
父母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就是現代人和社會交流,維持人際關系的方式。如果使用的程度到了“依賴”,那么事情就不再簡單,尤其是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都需要時間去培養。尤其是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不可或缺。
其實,從調查數據上也可以了解到,日本孩子也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在手機上。想用手機和同學、朋友聯系,在網絡上關注明星,或者是單純的玩游戲,這都是主觀沉迷手機的因素。從客觀上看,恐怕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父母沉迷手機并不關注孩子,情感上的交流欲望只能通過手機實現。
美國和日本情況的差異,或許要從文化和社會氛圍上談起。日本社會一直被成為“無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不緊密。比起日本,美國社會里的中學生更傾向于抱團一起玩。或許對于許多少年而言,父母少些管束自己才能更自由。也因此,對于父母是否關心自己的問題上,內心也不像日本中學生一樣敏感。
綜合美國和日本的情況不難發現,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具體情況,因此花費在手機上的“合理時間”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界線。家庭內部應當對于花在手機、平板電腦上的時間做出約束,這既是一個交流的過程,也可以從中了解到家庭成員內心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