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不少孩子從愉快的假期回到嚴謹的校園生活頗不習慣,特別是一些處于“叛逆期”的孩子,迎來了身體與心理快速成長變化的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識的增長、對各種束縛和限制的反抗讓不少家長十分頭痛。不少家長困惑,既要放下權威,與孩子平等交流,又要保持權威,糾正孩子生活和學習中的不良行為,到底怎樣做才能更好地與孩子溝通,記者采訪了貴陽一中心理學高級教師袁章奎。
學生:
與父母的交流,要在一個“頻道”上
談到在與家長溝通中的摩擦甚至沖突,貴陽大學生賀馨馨現在已經能夠很客觀地回顧自己的“叛逆期”。“與父母的溝通不在一個頻道”是賀馨馨認為的最大問題。她說,當時哪怕是父母頻繁念叨的“你要好好學習”這句話,雖然它無比正確,但孩子真的能聽進去、真的能按要求做嗎?因為這句話不僅太頻繁了,而且我當時對類似這樣的嘮叨并沒有需求,相反當時需求是要父母別嘮叨……
在初中前期,賀馨馨與父母關系并不好。父母當時不準她玩電腦、上網,她就干脆每天省了早餐錢,攢到周末,跑到網吧去玩一天,被發現后差點挨了打。“后來我干脆與父母‘攤牌’,堆積了各種理由來說明現在社會發展了,網絡應用以及網絡交流的重要性,自己不想成為落后、脫節的人……”賀馨馨回憶,雖然自己都覺得那些理由有點牽強,但可能因為那是一次難得的與父母的真心交流,竟然感動了父母,還給她買了臺好電腦,安了網線,讓她在家里上網。
初中后期,賀馨馨和父母的關系改善了很多,特別是和媽媽,甚至連同學聚會喝啤酒、班上哪個男生喜歡自己這樣的秘密,她也會告訴媽媽。賀馨馨說,父母和自己成長環境不同、認知不同、需求不同,所以想辦法保持在一個“頻道”上的交流,溝通才有意義。
家長:
提前面對“叛逆”,打有準備的仗
貴陽家長王琳玲的兒子雖然還不到10歲,但王琳玲說,自己在孩子4、5歲的時候就開始面對他將來的“叛逆期”了。王琳玲說:“‘叛逆’肯定不是突然之間形成的,它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量變的積累,到青春期爆發形成質變而已。”
王琳玲身邊也有很多焦頭爛額的家長,面對自己“叛逆期”的孩子無從下手。王琳玲說,這些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大都有兩個極端。一種是特別專制,從孩子很小就要孩子完全按自己的要求做事,這會讓孩子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環境里,當然會爆發。還有一種是放任不管,這樣的孩子從小沒有建立對錯、利弊的認知,等到10多歲就難糾正了,因為孩子更會覺得突然受到了束縛,叛逆也會更嚴重。
“不壓制、不縱容,是我的原則。我兒子很小的時候,帶他去買玩具,告訴他錢只夠買一個,讓他自己選,選好了一個就不能買其他的了。讓他能按自己想法進行選擇,然后讓他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從小建立這樣的思維,到了青春期,他的想法會更謹慎,對他的自我主張,家長也會更放心。”
專家:
保持尊重,不要急于“非黑即白”式扭轉
貴陽一中心理學高級教師袁章奎說,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期很頭痛,是因為沒有做好準備。特別是一些小時候的“乖乖娃”,青春期突然出現的叛逆,讓家長更是猝不及防。其實,孩子的“叛逆期”是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一些叛逆的行為來昭示自己長大了。這時候家長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正面引導的方式面對自己的孩子。
袁章奎說,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也是其必經的階段。女孩子一般在小學6年級之后,男孩子一般在初中一年級之后開始進入叛逆期。一般在初中階段,叛逆情況最為明顯。不理解父母、不服管教,甚至言語沖突等,都是叛逆時期的特征。通常,早期被管教得越嚴格的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就越嚴重。
“在很專制的家庭里,孩子通常在青春期會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很沒自信,大小事情都要依賴父母的決策和幫助;另一種就是嚴重的叛逆,因為自我意識的增長,會有強烈的突破束縛,按自己想法做事的需求。”袁章奎說,對于已經出現這些情況的孩子,家長應給予他們一些空間,保持尊重,不要急于“非黑即白”式的強行扭轉。可以尋求一些共同話題、共同興趣,逐漸縮小與孩子的距離感,才能進行有效溝通。